新疆葡萄沟图片(新疆葡萄沟图片大全)

天气预报 (25) 3周前

提到新疆,人们总会想到那广袤的沙漠、壮丽的雪山和丰富的民族风情。在新疆这片土地上,还有一处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地方——葡萄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葡萄沟的独特魅力。

一、葡萄沟简介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北部,距市区约10公里。这里是一个集葡萄种植、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葡萄沟东西长13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葡萄生长。

二、葡萄沟的美景

1. 葡萄园

葡萄沟的葡萄园是其最著名的景点。这里的葡萄品种繁多,有红提、青提、玫瑰香、无核白等。每年8月,葡萄沟的葡萄都进入了成熟期,满园的葡萄挂满了枝头,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新鲜、美味的葡萄,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葡萄品种 特点
红提 色泽鲜艳,口感甘甜
青提 色泽碧绿,口感清爽
玫瑰香 香气浓郁,口感独特
无核白 无核,口感细腻

2. 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水利设施,被誉为“地下长城”。葡萄沟的坎儿井全长约10公里,是吐鲁番地区最长的坎儿井。游客们可以参观坎儿井,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构造。

3. 葡萄架下

在葡萄沟,游客们可以坐在葡萄架下,品尝葡萄,欣赏美景,感受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这里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烤全羊、手抓饭、羊肉串等,让人流连忘返。

4. 民俗风情

葡萄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如维吾尔族舞蹈、手鼓舞、刀郎舞等。

三、葡萄沟的传说

葡萄沟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名叫阿凡提的维吾尔族智者来到葡萄沟,他发现这里的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于是便在此地种植葡萄。从此,葡萄沟的葡萄就越来越甜,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四、游览葡萄沟的注意事项

1. 防晒:葡萄沟地处沙漠边缘,阳光强烈,游客们要准备好防晒用品,如防晒霜、遮阳帽等。

2. 补水:葡萄沟气候干燥,游客们要随时补充水分,以防中暑。

3. 尊重当地风俗:葡萄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游客们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遵守景区规定。

葡萄沟,这个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地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美味的葡萄,感受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还可以了解这里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相信,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回忆。

《葡萄沟》课文原文及解析

《葡萄沟》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葡萄沟》课文原文及解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葡萄沟》课文原文及解析

课文原文: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晾房里制成葡萄干。晾房修在山坡上,样子有点儿像碉堡。晾房的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有许多木架子。人们把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使水分蒸发,晾成葡萄干。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课文解析:

课文第一段告诉我们,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那是个盛产水果的地方。读完课文,也许我们都会产生一种冲动,想去一趟葡萄沟,亲眼看看那五光十色的葡萄,亲口尝尝那甜甜的葡萄,见识一下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如果有这样的愿望,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一下葡萄沟的地理位置,设想一下我们去葡萄沟的路线,还可以结合课文讨论一下我们什么时候去最好。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再进一步读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和发现。

葡萄沟一定是以葡萄多而得名。葡萄种得多,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葡萄结得多,“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葡萄收获得多,“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葡萄沟的葡萄好,葡萄干也好,“颜色鲜,味道甜”。

如果你真的到了葡萄沟,见到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触摸到那一串串沉甸甸的“五光十色”的葡萄,吃够了热情的维吾尔老乡摘下的最甜的葡萄,然后走进山坡上的阴房,随意地品尝那些已经变成和正在变成的葡萄干,你一定会发自内心地感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不仅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葡萄,更因为那里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读这篇课文,不但要让学生对葡萄沟的物产和景色有所感悟,还要让他们在读中产生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作者简介:

权宽浮(1931~1998),笔名红丁、塞青。陕西蒲城人。中共党员。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短篇小说《牧场雪莲花》,中篇小说《古渠道之谜》,话剧剧本《碧血忠魂》(合作),作品集《绿洲凯歌》(合作)、《葡萄园的故事》、《春到准噶尔》、《人世公关情》,长篇历史小说《骊宫烟云》。《牧场雪莲花》选入英文《中国文学》和《建国三十周年短篇小说选》。

中篇小说《边城匿影容》获西安市文学奖,《左宗棠出塞》获西安市首届戏剧节创作奖。

《葡萄沟》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11个生字,运用多种方法感悟“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及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虚拟的情境理解课文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通过理解词句,进行口语交际感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会认得生字,理解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体会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1.一张中国地图。

2.介绍吐鲁番葡萄沟的课件或放大的课文插图

(内容有:

①秋天,葡萄成熟了,五光十色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美丽极了。

②维吾尔族的'姑娘。

③人们把收下来的葡萄送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④维吾尔族老乡摘下最甜的葡萄热情招待客人。)

3.音乐新疆是个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新课

1、课件谜面引出葡萄

2、我知道我们中国有个地方盛产葡萄最多、味道最甜你们知道是哪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葡萄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打开课文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认识它。

2、检查初读情况。

我们刚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不少新朋友吧(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好吗?(说说部首、用字组词)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换偏旁、编字谜、形声字……)

我们把这些生字放进词语里,我来考考大家!(读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

3在图画中理解词语如:梯田维吾尔族碉堡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再读课文了解葡萄沟的位置,教师课件出示地图

⑵这里盛产什么,体会这里是个盛产水果的好地方

⑶葡萄沟的水果真丰富啊!让我们来夸一夸葡萄沟吧!(指黑板提示)——齐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葡萄沟最著名的当然是葡萄了,那么老师就带你们去葡萄园参观一下,好不好?说去就去,快把书打开。葡萄沟到了,看,葡萄种在哪儿?(学生读文后,出示图理解“山坡、梯田”)

⑵赶快登上山坡,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这里的葡萄生长得怎样?(出示图理解“茂密”)。

⑶这山坡上茂密的葡萄架就像什么?(教师用手势表演让大家感悟出是“凉棚”)难道只有这一个棚吗?(让学生发现句中的“一个个”,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赶快钻进去感觉如何?(出示图理解凉棚)

⑷快抬头看,在茂密的枝叶里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读书上的句子。划一划。

你从这句话里读懂了什么?(出示图理解五光十色)(板书:五光十色)出示“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比较中悟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词语中的“光”中发现)指导用“五光十色”说话。指导朗读。

⑸小结:这里的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

⑹葡萄沟里的葡萄不但很多、很美,连老乡也非常好客,大家把这句话找出来划下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

⑺读得真不错,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热情的老乡会对你怎么说(汉族小朋友们,你们真可爱啊。“维吾尔”就是团结合作的意思。我们新疆除了维吾尔族,还有哈萨克、回族、汉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嘛。)会怎么做?

⑻葡萄沟葡萄五光十色,老乡热情好客,我们来夸夸他们吧!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多么热情的老乡呀,非要带咱们去阴房看看,想想阴房是什么样?(课件出示阴房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新疆老乡还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齐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看,课件展示(板书:色鲜味甜)

⑶这里的葡萄干色鲜味甜,我们带着又鲜又甜的感觉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4、总结全文,理清思路

孩子们刚才我们游览了葡萄沟,感受到老乡的热情,即将离开这里了,你想对老乡说的什么(葡萄沟景美、葡萄甜、葡萄干有名、人热情好客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5、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葡萄沟水果多、葡萄甜,人热情真是个好地方。老乡知道我们要走了还要送给我们一首歌你们听(新疆是个好地方)

2.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老师觉得我们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课下搜集我们这的风景、特产的资料,我们也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吧!

教学反思

在教案设计中,我从情感、交际、感悟三方面去体现新大纲要求,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始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全篇课文: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去葡萄沟里看看,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通过各种方法是记生字。

2)通过老师的感情范读第二段,带学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沟里细细地看个够。

3)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进行感情朗读,在葡萄园里真切感受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并再创情境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体会到葡萄沟的物美情更美。

4)在课文快结束时,说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升华:“因为这儿的水果多;因为这儿的葡萄美;因为这儿的葡萄干色鲜味美,更因为这儿的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所以我们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从而解决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整节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葡萄沟里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2、交际。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语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让学生当一回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并介绍葡萄干的制作方法等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3、感悟。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演示、表演节目、朗读、比较,即看、读、听、想、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句子、意境……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以读品文,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来感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1)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要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一开始我让学生自读全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受,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葡萄沟的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紧接着让学生读第二段葡萄园部分,结合图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并通过反复地读使学生去感受葡萄成熟时的美;当讲到句子“如果……准会让你吃个够。”时,提问: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了“热情好客”?学生从“准”“摘”“最甜”“吃个够”等词很自然体会到了葡萄沟人的人情美。

2)从读入手,品味文章的思想美。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通过读“凉棚、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字词的美妙,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的人比葡萄更美,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了人情的美,思想得以升华。

不足之处:

1、虽然全篇课文围绕一个问题“葡萄沟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来学习,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问题显得有点细碎。

2、在表演中,虽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但若能多让几个孩子参与表演,气氛会更热烈些。

3、本应体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但在最后的高潮没有达到共鸣,小结没有做好。

4、缺少评价,评价是最好的课堂润滑剂,以后要学会运用。

葡萄沟原文有哪些

《葡萄沟》是一篇课文,作者是权宽浮。本文形象地介绍了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原文如下:

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桑椹,六月有杏子、无花果,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晾房里制成葡萄干。晾房修在山坡上,样子有点儿像碉堡。晾房的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有许多木架子。人们把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使水分蒸发,晾成葡萄干。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葡萄沟——火域吐鲁番的美丽传说

吐鲁番早上的太阳一出来就给你下马威,似乎烈焰正在蓄势带喷,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炙烤。酒店前台说,这儿早上七点多气温一般就是三十几度,中午一般四十五度以上,他们已经习惯了。

着实是吓人的地方,我们带着惊惧唏嘘着出了酒店,前往葡萄沟。希望葡萄沟能给人带来一丝凉爽。

导航把我们领到了葡萄沟的入口大门,我们在新建的游客中心宽敞空旷的大厅里买了七十元一张的门票。

果然是葡萄沟,名副其实,极目处是葡萄的天地和海洋,望不到头。

木头搭成的方形门拱,一直向前方延伸成长廊。葡萄藤迂回爬上顶,绿色的叶子遮住了吐鲁番火一样的阳光,即将成熟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从木架上垂下,连同叶子在地面形成斑驳的荫凉。如果打开车窗,能感受到阴影处的清凉。新疆就是这么神奇,凉爽与火热是鲜明的对比。

我们沿着葡萄长廊走了约两公里,到了一个观光点。维吾尔族的妇女裹着面巾打手势指挥车停在合适的位置。

从长廊右侧进入另一片横向分布比较自由的葡萄棚架园,到处都是果实饱满水灵诱人的葡萄串。

同行的Y忍不住偷偷摘了几个葡萄粒,我们背过维吾尔族的妇女,赶紧将葡萄粒塞进嘴里,看着‘’采摘葡萄罚款一百元‘’的牌子,相视一笑,有偷吃禁果的恶作剧喜悦。

现在想来,亚当和夏娃当初是不是也有着我们此刻的心情。

沿着葡萄架下的荫凉通道朝东南方走,太阳已经很高了,阳光曝晒处,火辣辣的烤热。前面前面有一一个夕阳红的旅行团,导游一手举着喇叭,一手拿着小红旗,引导老人们往前走。

我们跟在旅行团里,走进了阿凡提故居。两扇陈旧的木门里,是一个不大的小院,右手是一个简易棚,棚下端坐着有长长白胡子的老人。导游说,老人一百零三岁,有愿意照相的,可以跟老人合影,沾点老神仙的仙气,合影一次二十元。

出了阿凡提故居,朝右前方走,是巴依老爷的豪宅。与破旧简陋的阿凡提的家想比,巴依老爷的宅子的确阔气。多种色彩的雕梁画栋从外表上与穷人家的纯一色土墙就显示了极大不同。

小时候在广播上听到贫穷善良却充满智慧的阿凡提与巴依老爷斗智斗勇的故事至今扔在记忆里。儿时的感觉是那么遥远,似乎只是一个历史传说,或者是文学家编来供孩子们欢乐益智的故事,人物自然是不存在的。

故居的存在,让人明白故事也是有来源的,只是,故事仍然流传,却早已不见故事中聪明贫穷和愚蠢富有的人们。想来,久远故事的殊胜与现实故居的寂空两相对照,更让人觉着时光的倏忽飞逝,恍若神话。

(三)

走过横竖布局的长廊尽头,前面是台阶,台阶上是人工建造的假山和喷泉瀑布。游客大多就此停步,戏水拍照,与哗哗水流比热闹。

旁边坡上斜刺里一条一尺来宽的踩踏小路,沿陡坡蜿蜒而上。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正从上面下来,擦着红扑扑脸上的汗珠,对着下面的父亲模样的人,连说,太热了太热了。

我们问他上面有什么。他说,只有一个‘火焰山’的牌子。难道葡萄沟后面的山就是传说中火焰山的一部分吗。

后来从假山左手平台边长廊中介绍葡萄沟历史的文字中得知。葡萄沟是火焰山中一道河沟,葡萄的栽种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后的十六国时期,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

对于火焰山的确认让我们有了上山的渴望。想那《西游记》里,孙悟空为了保护师傅顺利前行,三借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的火,那是怎样的神奇啊。

和Y戴了帽子蒙了面纱,全副武装顺着小路迂回上行到了半山腰。

往下看,郁郁葱葱的葡萄架下是三五成群的游人。往上看,不太高的山丘表面是焦黑的浮土,光秃秃一个绿色植物也没有。

太阳当空照着,焦灼日光下没有一丝生气,远近的空气中蒸腾着游丝般的热浪。阳光下和树荫下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此刻,全身像被炙烤般灼热,左右看看,只有我和Y上了火焰山,同行的朋友和其他游客都坐在已经看不见的葡萄架下。

到了写着“火焰山”的石块立着的碑前,我们已经热的快要窒息了,赶紧拍了几张照片下山。然而,到了晚上,同行的朋友就发现我和Y成了红脸关公,上火焰山的那一会儿功夫,尽管我们蒙着面纱,也被高温灼伤了皮肤。才知火焰山真正名不虚传。

顺着葡萄沟里的观光指引牌箭头所指方向,我们走过两边是好大钻天白杨树的木板路,再走过芦苇摇曳流水哗哗的小河,看到浓荫深处的王洛宾纪念馆。纪念馆不是很大,游客也不多,里面主要展示了王洛宾的生前图片资料。门口柜台处出售王洛宾民歌碟片,还有关于他的书籍。

对于王洛宾,我最早的记忆是《在那遥远的地方》那首歌,然后就是三毛与他的一段没有结局的情感。

这不太起眼的纪念馆在整个风光旖旎的葡萄沟里只是一个人文景观。而王洛宾在新疆文化里却是不可不提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