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的故事简介(大三巴牌坊的故事简介内容)

天气预报 (3) 10小时前

澳门,这座位于珠江口西岸的特别行政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有一座被誉为“澳门象征”的建筑,它就是大三巴牌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三巴牌坊的故事,感受那段传奇的历史。

一、大三巴牌坊的起源

* 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的到来

大三巴牌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葡萄牙殖民者开始在我国沿海地区设立据点。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并在此建立了澳门半岛的据点。

* 1637年:圣保禄教堂的建立

为了宣扬天主教,葡萄牙人在澳门半岛南端的山丘上建立了一座宏伟的圣保禄教堂。这座教堂采用了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成为了澳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二、大三巴牌坊的演变

* 圣保禄教堂的毁坏

这座美丽的教堂并没有逃脱历史的磨难。1835年,一场大火将圣保禄教堂烧毁,只留下了教堂前方的墙壁和三段楼梯。

* 大三巴牌坊的诞生

在圣保禄教堂遗址上,人们将剩余的墙壁和楼梯加以改造,形成了如今的大三巴牌坊。这座牌坊融合了葡萄牙、中国和印度等地的建筑风格,成为了澳门的象征。

三、大三巴牌坊的文化内涵

*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大三巴牌坊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葡萄牙的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其精美的雕刻、独特的造型,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风格特点 葡萄牙巴洛克式 中国传统建筑
雕刻 精细、繁复 简洁、大气
形状 优美、曲线 方正、对称
色彩 金碧辉煌 自然朴实

* 宗教信仰的象征

大三巴牌坊不仅是澳门的象征,更是天主教信仰的象征。在牌坊上,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受难的雕刻,以及象征信仰的十字架。

四、大三巴牌坊的现状与保护

* 现状

如今,大三巴牌坊已经成为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牌坊周边也形成了热闹的商业街,成为了澳门的一大景点。

* 保护

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澳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措施 说明
定期维护 对牌坊进行定期的清洁、修复和保养
限制游客数量 限制每天进入牌坊参观的游客数量,以减轻对牌坊的损害
设立博物馆 在牌坊附近设立博物馆,展示牌坊的历史和文化

大三巴牌坊,这座承载着澳门历史与文化的建筑,见证了澳门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历程。如今,它已经成为澳门的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让我们共同守护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那段传奇的故事。

请问谁能告诉我澳门大三巴牌坊的历史故事谢谢。

1、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占了澳门,也把天主教带到了澳门。1562年,葡萄牙人历经数年,在澳门建起了这座教堂,取名“圣保禄”教堂。葡语“圣保禄”发音接近粤语中的“三巴”,所以也称“大三巴教堂”。

后来,教堂两次毁于火灾。1602年,圣保禄教堂再次重建,历经35年于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场大火又把教堂烧毁,只剩下耗资3万两白银的前壁,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2、鸦片,最早就是从大三巴下的港口,由葡萄牙人输入中国的,平均每年多达2万箱。直至1946年,澳门吸食鸦片还算合法。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人追随列强,以武力超过以大三巴为界的葡人居民区,向北扩展,占领整个澳门半岛,开始对澳门实行殖民统治,还成为英国侵华的指挥所在基地。

离大三巴不远的花王堂街,曾是著名的“猪仔街”,沿街有300多家贩卖华工的馆所。当时的澳门,有数万外国人专门从事人口买卖。他们采取诱骗、绑架等手段,将华工强制买卖输出,很多人死于海上。1922年5月29日,葡军在大三巴下公然枪杀70多名中国人,伤100多人。

扩展资料:

大三巴的建筑构造:

教堂为矫饰主义风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层,左右共自第3层起可分9格。前壁右侧有一石旗杆夹(左边与之成对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层阶级,与教堂位置并不一致。

第一层为一个三角形山花,上有铜鸽象征圣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顶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层正中为小耶稣,围以钉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组成,柱间以天使浅浮雕点缀,柱两边有弧形山墙。

第三层中央为圣母升天,天使奏乐欢庆,周围饰以牡丹和菊花(象征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师)。

第四层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个窗口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装饰,中间窗口侧两柱间以棕榈树装饰,侧窗洞两边柱间对称设有壁龛,供奉4位圣人。

第五层牌坊最下层有3个入口并有10枝爱奥尼柱式支撑及装饰墙面,正门两侧各3枝,而侧门一边各2枝;正门上写有意大利“MATER DEI”(意思是此教堂是供奉天主之母及有通往天国之门的意思)。侧门门楣上有耶稣会的“口号”IHS(意思是人类救主)的浮雕图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三巴

人民网-大三巴牌坊

澳门大三巴牌坊的来由

大三巴是“圣保禄神学院”的大门,前后经历过三次大火,1835年的那场火灾足足焚烧了2个多小时,整体建筑付诸一炬,前壁却屹立不倒,只剩下教堂正门前壁,大火后因其貌似中国牌坊得名“大三巴牌坊”,在粤语音译中“圣保禄”听起来就像是“三巴”,于是便就有了今天大三巴牌坊的名字。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此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大三巴牌坊被视为一座不朽的祭台。牌坊分为上下四层,顶部为三角楣。就整体而言,牌坊表达着两组意义:

一组由下两层的方形构成,主要反映耶稣会宗徒及传教士的工作,属于周游地球传教的现世教会一派;另一组是由上层的三角形构成,主要表现至圣圣三(圣父、耶稣基督、圣神)与在天主面前为人类代褥的童贞玛利亚。

从下往上看,在底层大门上方刻有耶稣会(IHS)祭记和学院名称(天主圣母),第二层立有四位耶稣会圣人全身塑像,第三层正中为无原罪玛利亚升天,两边由身着白袍的修士之石刻围绕,极富东方特色。第四层正中为天父之子耶稣雕像,两旁刻着其救赎苦难的象征。

牌坊顶部十字架下的三角形,象征着天父的召唤,正中有一幅鸽子形状的铜像,传说代表圣神,四周环绕的太阳月亮星辰象征圣母童贞怀孕时的刹那时光。从牌坊後面的铁梯步上,可直达牌坊的第2层。站在这里望出去,彷佛当年站在圣保禄教堂内俯览小城人民的生活情形。

参观完牌坊,可以到内侧广场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澳门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雕塑等,当中最珍贵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为题材的油画,这是远东的第一批画作,也是东方最古老的油画。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遗骨,展示澳门的宗教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澳门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的宗教意义

大三巴牌坊第三层的系列雕像由正中的无原罪圣母像为中心分界,以高低宽窄不一,第一对:左右均为中国佛教式的石狮子半身像。第二对:左为在圆球上展翅之鸽,右为双箭交叉穿王冠。第三对:左为女身加魔鬼的头和四肢,其胸为一镖枪穿中,其右边有汉文句为“鬼是诱人为恶”,其左边有顺时针方向的右旋十字。右为骷髅白骨一具,其左边有汉文句为“念死者无为罪”,其右边有逆时针方向的左旋十字。第四对:左为一圣母在大海上护导一艘三桅帆船,右为同一圣母足踏七头之龙,其右上角有汉文句为“圣母踏龙头”。第五对:左为三层双龙或人头的喷水柱及长方形水池,右为一棵生命或菩提)树。第六对:在无原罪圣母像两边各有对称的上、中、下三个天使像。以上六对雕刻不单具有明显的非传统的天主教的形式及内容,而且其中有三个雕像分别附刻一句汉文的说明文字。这是其余各层没有的,据澳门徐新先生考证的结果说:“在那个年代的巴洛克建筑上,刻有中文字样的只有澳门的圣保禄教堂。”在同时代的天主教堂的雕像中,只有这里是附有有深意的系列的汉文图解说明,而非偶然出现的、个别孤立的、无甚深意的中文字样。这一独特的以汉文解说雕像的现象本身,已显示出这一系列雕像具有来自中国的文化、宗教的渊源。

科塞依罗亦曾指出:使用一些新的艺术图形,无论是中文字,还是一些当时对于欧洲宗教建筑艺术仍很陌生的东西,是大三巴牌坊这一宗教艺术建筑最有特色的方面。例如魔鬼和死亡的形象,以及不同于特兰托大会以后的宗教艺术图形法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需要提及的是,在这一艺术杰作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创新或者前所未有的东西,显然都是耶稣会在中国传教新方法的结果,即逐步适应政策的反映。这是一种不同于当时在非洲和美洲使用的“白板”TABULA RASA式传教的华新传教法,是由沙勿略构思,范礼安策划,利玛窦和罗明坚成功地加以实践。

因此,除了新的传教方式之外(无疑这在当时是居于首位的),还需要研究各方面的相应关系,以更好地了解作为一种战略结果和同化的反映,耶稣会在澳门和中国艺术发展方面的情况。

以上之论,无疑是很正确和极富启发性的。在对大三巴牌坊总体的看法上既赞同要“更好地了解作为一种战略结果和同化的反映”,但同时亦认为必须正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同化中国文化的结果本身导致了被天主教正统派视为异化。如前所述,其结果最终导致了大三巴教堂不但成为废墟,而且成为坟场的悲剧。前人特别是西方的研究者,由于对中国的宗教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对这牌坊中所具有的佛教内涵的雕像及三句汉文,往往只能作画面及字面的浅解甚至是误解。因此,有关牌坊是中西文化融合和同化结果的论述大都停留在浅表而又抽象的范围内。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可以永远停留在图像及文字的表面的浅解即止,而应在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其非传统天主教的文化深层内容意义,究竟是来自中国的哪些宗教文化的背景故事。笔者认为,这第三层的雕像和文字,都有取材借鉴于佛教经典,特别是其中有关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今生的“本生经”或“本起经”的故事。我们必须把图像和有关文句的真正来源和含义结合起来探讨,才有可能真正收到揭秘解谜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