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这个名字在我国各地都有出现,它们或许形态各异,但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白塔背后的故事,探寻它们的历史与魅力。
一、白塔的历史渊源
白塔,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以白色为主色调的塔。在我国,最早的白塔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白塔主要用于存放佛经和佛像。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塔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遍布各地。
以下是一些著名白塔的历史:
塔名 | 位置 | 建造年代 | 历史背景 |
---|---|---|---|
北海白塔 | 北京北海公园 | 明朝永乐年间 | 为祈求皇家福祉而建 |
嵩山白塔 | 河南嵩山 | 唐代 | 为纪念唐代高僧玄奘而建 |
苏州白塔 | 江苏苏州虎丘 | 宋代 | 为纪念佛教高僧而建 |
应县木塔 | 山西应县 | 金代 | 为供奉佛像而建 |
五台山白塔 | 山西五台山 | 北魏 | 为供奉佛骨而建 |
二、白塔的建筑特色
白塔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 造型优美:白塔大多采用八角或圆形的柱状结构,塔身层层递进,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2. 白色为主色调:白塔以白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纯洁、神圣,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3. 装饰华丽:白塔的檐口、斗拱、窗棂等部位通常装饰华丽,雕刻精美,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4. 功能多样:白塔除了作为佛教建筑外,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如纪念、观赏、通讯等。
三、白塔的文化内涵
白塔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佛教文化:白塔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白塔都是为供奉佛像、存放佛经而建。
2. 历史文化:白塔见证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3. 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白塔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展现了我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四、白塔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白塔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旅游观光:白塔成为许多旅游景区的亮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2. 文化传承:白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3. 爱国主义教育:白塔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白塔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塔的世界,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千年古迹的魅力。
在大姚县城西的文笔峰上,有一座大白塔,这座巍峨的塔因塔身洁白而得名白塔,又因形状类似于寺庙中常用的清锤而被称为清锤塔。塔高18.4米,顶部为圆锥形,腰部收缩,上下形似一把自闭锤,又称自闭锤塔。塔分三层,露出地面的底座是一个八角形的须弥。这座塔完全用石灰粉刷,故名白塔。建于746年,是中国唐代的建筑之一,据说是唐朝天宝年间吐蕃所建。历史上白塔经历过几次地震,但依然屹立不倒。1982年,省政府拨款重建,恢复了白塔原貌。云南只有一座白塔,是云南早期佛塔的实物标本,也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瑶塔的造型在云南是独一无二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是唐天宝年间在滇中吐蕃储所创,故对西南地区藏传佛教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座塔的形状很特别,它是一座空心砖塔,高18米,巨大的塔身上部呈圆锥形,分为塔底、下部、中部和上部三部分,上部有一个圆形的锤形塔,顶部为圆形。整座塔座宽,腰美,顶豪放,八角形,这种塔在云南很少见。
南充白塔南充白塔矗立在嘉陵江东岸的何铭山上。据史料记载,南充有两座黑白塔,黑塔在城东大街。它们建于明代弘治,毁于清初。白塔又名无量塔,建于北宋初乾隆年间,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白塔。这座白塔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经历了几次地震,几千年的风雨和雷击,“无极塔”依然雄伟坚固。据说原宝塔旁边有一座白塔寺。每天早上,和尚敲钟,南充人起床干活。清代学者游白塔曾有诗赞道:“浮屠绕水,山僧早起爱睡懒觉。公鸡打鸣铃响,促使江城成千上万的人吸烟。”“白塔晨钟”是南充八大古景点之一。南充白塔矗立在一块突兀的岩石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当你爬上白塔时,你可以鸟瞰这个城市最好的风景。国务院已经批准南充白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白塔福州白塔又名定光塔,全称定光塔。它矗立在山西脚下,对面是巫山五塔。它建于唐初天元年间,是福建王为报答父兄的养育之恩而建。塔南有白塔寺,这是一座宫殿式建筑。相传塔底打开时发现一颗宝珠,故名“定光多宝塔”。白塔原为高41米的七层八角阁砖木结构塔,内部为砖轴,外围为木结构。外围砌砖,内墙木架,七层八角,涂石灰,故名白塔。是福州大型古塔。福州玉山白塔,原名报恩修光塔,是福建王于唐天元年为父母祈福而建。白塔南面有白塔寺,即定光宝塔寺,初建于唐二年,由闽王创建,后改名万岁寺。换句话说,先有福州的白塔,后有白塔同年,忽必烈下令以塔为中心修建“大圣手万安寺”。范围是根据从塔顶射出的弓箭的射程确定的,面积为16万平方米。作为伍侍当时元朝都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该庙于元二十五年竣工。因地处大都市西部,故又称“西苑”。此后,这里成为元朝的皇家寺庙,也是官员们举行仪式,翻译和印刷蒙古和维吾尔语佛经的地方。当时,尼泊尔工匠夏嫣在中国建造了三座塔:一座在西藏,一座在五台山,一座在妙应寺白塔。它们是中尼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结晶。忽必烈死后,在白塔两侧修建了皇宫供朝拜。元成宗的寺庙香火极其旺盛。后来一场巨大的雷火,把寺内所有的寺庙都毁了,只有白塔幸存。明宣德八年,明宣宗下令维修白塔。天顺元年,该寺重建,建成后命名为“妙应寺”。但它的面积只有13000平方米,范围也只是元代修建的佛寺的中间狭长地带。明清和民国时期,该寺多次修缮。龙皇帝曾命人在宝塔中放置许多镇塔,这些都是佛教的稀世珍宝。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冲进妙应寺,卷走了仪器和用品。清代中后期,僧人出租侧厅和空地,逐渐演变为北京著名的庙会之一。每逢佳节倍思亲,搜橘樱热闹非凡,在北京民间形成了“八月八日走白塔”的习俗。妙应寺还有转塔的习俗,即每年10月25日,喇嘛们围着白塔转圈,诵经奏乐,人们围在外面观看,摩肩接踵,场面热闹。至今仍有许多善男信女在塔周围祈祷。
北海白塔北海白塔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花岛顶端。建于顺治八年塔清,后两次重修。建国后,曾多次修缮。它有一个砖石结构,高35.9米,塔由木骨架支撑。塔是一个角折的须弥山,三层圆台,上部是细长的十三天。全塔共有306个通风孔,塔内存放佛教物品。塔的中央有一根主芯木,上面覆盖着铁环,六根扁铁呈环状分布。端铁环凸出十三天外皮,承六个0.5m见方的锻造铁钩,支撑十三天顶部的地盘,极为坚固。这座塔是雍和塔,造型优美,是北海公园的主要景观。
坎农吉白塔,位于天津蓟县西南角,独乐寺南300米,是“渔阳八景”之一。因塔前有观音寺,塔身为白色,又称“观音寺白塔”。它建于辽朝,并于清朝嘉靖、隆庆、万历和乾隆年间重建。其主体结构和造型仍保持着初建时的原貌和风格。塔高20.6米,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由须弥座、塔身、盖碗、相轮组成。塔上镶嵌着大量仿木结构的砖雕、拱门、花卉和野兽。它是印度坡块和中国建筑的一种形式,形状奇特美观。Sumi以六层花岗岩为基底,用小砖盆和几条混线覆盖猫头鹰,使之成为腰封。在腰部周围,有24个用砖雕刻的壶门,门的两侧有佛像、舞蹈乐师的砖雕、双柱、名贵花卉和几何图形。作为一个八角形的重檐亭,塔的四个正面有一个假砖门,顶部有一对飞星,一个轻型飞檐此塔分为两层,内层为辽配,外层塔是明代大修时,根据辽塔形状,在内塔外修建的厚重一层。一首古诗说,“金凤平挂西天明月,玉柱托北云。”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中,这座塔裂开了。1983年大修时,辽清宁四年塔内出了一箱石质文物和100多件金、铜、玉、瓷等文物。此塔下部为密檐式,上部为喇嘛式。其造型奇特,在我国古代宝塔造型中十分罕见,是辽塔中的精品之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州白塔位于江苏铜山。宋高僧是的弟子,曾在此讲学,后有元高僧、道灯等。北魏孝文帝成功了。他尝此寺,见元僧、宋僧踪迹。
白塔是用于宗教活动的场所。
白塔,通常被认为是佛教建筑的标志性之一。以下是关于白塔的解释:
一、白塔的基本用途
白塔主要用于宗教活动,特别是藏传佛教中的修行和祭祀仪式。它们不仅作为信仰的象征,还承载着宗教文化的重要价值。这些建筑物体现了人类对宇宙、生命和信仰的理解和追求。
二、白塔的历史背景
白塔作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佛教徒通过建造白塔来弘扬佛法,传递宗教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白塔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但它们的核心功能始终未变,即为宗教活动提供场所。
三、白塔的象征意义
白塔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代表着佛教的信仰和教义,还象征着和平、智慧和慈悲。在某些文化中,白塔也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能够保佑一方水土的平安和人民的福祉。
四、白塔的实际功能
除了象征和宗教意义外,白塔还具有实际的功能。例如,一些白塔内部设有经堂、佛像等,供信徒进行祈祷、修行和法事活动。此外,一些著名的白塔,如中国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前的白塔,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综上所述,白塔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象征着信仰、和平与智慧。它们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白塔是沈阳当时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至今仍然流传着种种关于白塔的故事和说法,在明代修建,“白塔镇孽龙”,在清代因日俄战争消失,百年后又重新修建……
《奉天通志》卷75记载了白塔“出生”的年代,“白塔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606年),为僧人德本监修。
塔座用经过琢磨的白石砌成,塔旁有一庙宇名弥院寺,故又名弥陀寺塔。
”早年在沈阳大南关药王庙南望,白塔可尽收眼底。
原白塔塔址就在白塔堡道东,塔胡同南侧的高埠处。
玲珑宝塔呈八角形,共七层,这就是所谓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七级浮屠”塔。
在我国,一般有塔的地方,附近都会伴有寺庙。
沈阳“白塔”的名字就与寺庙有关,与沈阳白塔相临的是一座叫“白塔弥陀”的寺庙。
明代修建的白塔有4活门,4死门,塔中有盘道直通塔顶,每天都有专人逐层扫塔,晚上到塔顶点灯。
据传,弥陀寺每到初一、十五寺院大殿之内向佛叩拜之人比比皆,可谓是香火旺盛,香客不断,人们祈求平安、吉祥。
根据《全辽志》记载,“白塔弥陀寺在城南20里”,明代嘉庆年间出版的《辽东志》,还绘出了沈阳中卫城的地域图,其中特意标明了位于城南白塔堡的弥陀寺。
历史上白塔受过一次“伤”。
那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农历八月初七,塔顶被狂风吹毁。
由于清咸丰年间塔顶被狂风吹掉,塔身震出裂纹,从而演绎出了“白塔镇孽龙”的民间神话故事。
相传“沈阳城南第一镇”的“镇”,不仅是指人口商贾聚居的“镇”,更有“镇”邪驱恶之意。
传说白塔下有“海眼”,建此塔以镇东海犯境之孽龙,被镇孽龙要逃出白塔,于是便“兴风作浪”。
让人感到巧合的是,白塔塔顶被损的时候,白塔周围有18家农舍受损;当年秋雨连绵,白塔堡河发生特大洪水,淹没两岸农田40里。
故民间有“塔损18家,洪水40里”的说法。
1905年3月6日,日军总攻沈阳。
日俄两军在沈阳郊区发生激烈交战,“白塔”和陈相屯的山塔都被日军当成了俄军的军事观察所,为了防止俄军通过制高点侦察到日军的行动,第二天,日军野蛮地用大炮摧毁了具有上百年历史的“白塔”……
如今,100年过去了,沈阳人重建了白塔,沈阳白塔地宫之谜也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