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群之一。在这座宏伟的宫殿中,曾居住过无数位传奇女子,她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让我们走近沈阳故宫,探寻四位传奇妃子的宫廷芳华。
一、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姓博尔济吉特,名博尔济吉特·孟古,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位皇后。她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是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之女。孝慈高皇后聪明贤淑,才貌双全,深受努尔哈赤宠爱。
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孝慈高皇后协助儿子皇太极登基称帝,成为清朝开国皇后。她积极参与朝政,为清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孝慈高皇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仅是努尔哈赤的贤内助,更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
二、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位皇后。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之女。孝庄文皇后聪明伶俐,善于权谋,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
孝庄文皇后协助儿子顺治帝登基,后又辅佐孙子康熙帝治理国家。她在清朝宫廷中历经三代皇帝,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母仪天下的风范,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三、庄妃
庄妃,姓博尔济吉特,名博尔济吉特·海兰珠,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位皇后。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是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之女。庄妃美丽动人,聪明伶俐,深受努尔哈赤宠爱。
庄妃在努尔哈赤去世后,协助儿子皇太极登基称帝。她在宫廷中历经风雨,最终成为皇后。庄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信念,为清朝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名婉贞,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是清朝道光帝的第七位皇后。慈禧太后聪明伶俐,善于权谋,是清朝晚期的一位杰出女性。
慈禧太后在咸丰帝去世后,协助儿子同治帝登基,后又辅佐孙子光绪帝治理国家。她在清朝宫廷中历经三代皇帝,见证了清朝的兴衰。慈禧太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以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母仪天下的风范,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
沈阳故宫的四位传奇妃子,她们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们以其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信念,为清朝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铭记这些伟大的女性,传承她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文/木叶山
沈阳故宫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沈阳路上。是清代初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两代汗王在清朝入关前,营建和使用过的皇家宫苑。
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建成于1636年(明崇祯九年)。当年皇太极在此称帝,改后金国号为大清国,改元为清崇德元年。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约六万多平。是仿明朝皇宫建筑,加进了满族生活元素初建。最先建的是议政之所,即大政殿和十王亭。
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朝迁都北京,这座昔日皇家宫殿即成为陪都。顺治初年,定盛京为“陪都”,以后又陆续设立了盛京户、礼、兵、刑、工五部和盛京将军奉天府、承德县等各衙门于城内。
1671年(清康熙十年)至1829年(道光九年)期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十次东巡在此驻跸。
乾隆时期,为清帝东巡驻跸和恭贮先祖及宫中之物,又加以重修、重建和扩建,开成这座皇宫与行宫并存的积累状宫苑建筑群。
现有故宫遗址,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一百一十四座,房间五百多间。新中国成立后,在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进行文物保护。他是至今保护完好的两大古代宫廷艺术建造群遗址之一。保存了著名的古代宫殿建筑艺术品,其中藏品十分丰富。1961年国务院就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一轮火红的太阳照耀着辽沈大地。肃秋已经来临了,古城的青纱已经换上了秋色。白杨落叶了,枫叶红了,唯有浑河岸上的青松依然翠绿,还有那宽阔河道横穿辽沈大地的浑水,在那静静地流淌着。
当人们走在堤岸路上,轻风吹来,有了几分的惬意。忽然已经觉得,深秋已经来了。在这金秋的大好时节,一次乘车去中街办事,来到了沈河区,有机会到了沈阳故宫。过去也来过此地,但没有机会进故宫。
今天闲暇,欲意看一下。将车停在了故宫后方东侧停车场上。顺着东侧高大的红墙步行向正前门大街走去。这座古建筑群,是坐南朝北的方向。正门在前门大街的子午中轴线上。停车场到正门大街有几百米远。拐过红墙,不一会就走到了正前门大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街故宫的东门,这个红漆大门的横眉上写着“沈阳故宫”四个金黄大字。这个门是关着不开的。这个门和西门对称。在正门中轴线的两侧。
这座建筑群里面,从中轴线上分为左右中平行的三大部分,东面的为东路,西面的为西路,中间为中路。中路有左右两个跨院建筑群,为东所、西所。
东路为努尔哈赤所建,主要建筑有大政殿与十王亭。这是汗王和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王爷办公的地方。
中路为皇太极续建,主要建筑有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是皇帝上朝议政、朝会和后妃居住的地方。跨院的东、西二所是后建,东所是存放《玉蝶》和《四库全书》的地方。西所是行宫。
西路也是后建的,主要有仰熙斋、文溯阁、嘉荫堂、戏台、轿马场。是清朝皇帝“东巡”时的诏见,读书、看戏、休闲、娱乐和存放轿、马、车的地方。
在前街东门往西走,过了一个高大的跨街牌坊,便见到了沈阳故宫的正门。原来这故宫正门的街上,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对应竦立的跨街牌坊。这两座牌坊为木架结构,青瓦苫檐。
据说东侧的牌坊叫“文德坊”,西侧对应的牌坊叫“武功坊”。两坊样式相同,皆为琉璃瓦顶四柱三楼式,总体呈面阔三间、主间高两次间低的形式。沈阳故宫门前的文德坊、武功坊,俗称“东华门”、“西华门”。
我们到了前街故宫正门后,见五间歇山顶琉璃瓦房,中间有门,门上横眉有匾额,有四个金黄大字“沈阳故宫”。据说是中国近代文人郭沫若手书。很多人在正门左侧买票,我们也买上票从侧门进入,过了大清门,大清门的前方两侧有 “飞龙阁”和“凤翔阁”竦立。
再往前走,在中轴线大清门后有一座大殿,为“崇政殿”上有五彩琉璃瓦,木柱举架,青石围基。据说这崇政殿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汗王上朝的地方。在这里上朝会,接待百官和议政的地方。
崇政殿里面有雕龙金漆宝座屏风,为汗王专座椅,两厢空旷,是八旗文武大臣朝会的地方。
宝座的后上方有一块高悬的匾额,是“正大光明”匾,据说是顺治皇帝在紫禁城乾清宫手书,乾隆临摹的。这个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是存放立储诏书用的。
从崇政殿前,右转过东七间楼北入东跨门,便是东路,这是一组最早的古建筑群,他就是闻名遐迩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是汗王和皇帝举行大典和办公的地方,十王殿是八旗王爷办公的地方。大政殿在东路的最北边,后面是銮驾库,前面是十王亭。在十王亭的前面还有两个对称的亭子,据说是“奏乐亭”再前边是东门出口。
大政殿的造型别具一格,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大木举架结构,重檐、彩色琉璃瓦盖顶,青石围基的建筑。整个建筑外形像一座硕大的二层穹庐幕帐,一共有八面,尖顶为圆形体。飞檐伸向八方,檐上有祥瑞鸱兽。门口柱子上,有对称雕刻的金龙盘柱,栩栩如生。上眉雕有海水云纹画栋,色彩艳丽。在重檐上眉有满汉文的“大政殿”匾额高悬。
殿内有八根绘有云龙的巨柱支撑殿顶。中间是汗王和皇帝御用的九龙金漆宝座屏风。上方有“泰交景运”匾额,为乾隆御笔手书。
在大政殿的两侧各有对称的五个亭子,青瓦歇山顶,单檐,木架举脊,红漆涂柱,白石围基。亭内有门窗和屏风。旁边有对称的石狮竦立。据说东路西侧的这五个亭子分别是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东侧这五个亭子分别是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在亭间还有几门古炮摆放。
看完东路在大政殿后,向左转,在北面进入中路东所(东跨院),东所建筑群包括碑亭、敬典阁,介趾宫,颐和殿,在崇政殿东侧,和中线平行。是清朝皇帝入关后,东巡时修葺的。
这敬典阁是中路东所最北面的一处院落,坐北朝南,二层楼阁,进深面阔均为三间。是宫中唯一的独院建筑。是专门用来存放《四库全书》和《玉牒》的地方。《玉蝶》是清朝官修的爱新觉罗皇室的族谱。
看完敬典阁向南穿过介趾宫和颐和殿,到了东所南口,便进入了中路,又到了崇政殿,转过崇政殿后向北走,他的西侧有霞绮楼,东侧有日华楼对应,再往前走西侧有协中斋,东侧有师善斋对应。北正面有一个三层的高楼竦立在几米高的台基围墙内,名曰“凤凰楼”,据说这个楼是皇太极休息、宴会和读书之所。清入关后,曾用以存放帝王画像、行乐图及清初皇帝玉玺。这个楼门的上眉匾额上有四个紫彩大字“紫气东来”,据说是乾隆的御笔手书。
我们穿楼而过,后面像是个四合院似的,这里过去是清太宗皇太极、皇后和妃子居住过的场所。里面有清宁宫、关睢宫、永福宫、麟趾宫、衍庆宫。
北面坐北朝南的五间硬山前后廊式正房名曰“清宁宫”是皇太极的正宫孝端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居住过的寝宫,又称“暖阁”。寝宫分为南北两室,各有火炕,又称“龙床”。据说皇太极就死于这个寝宫里。
这关睢宫,据说这是原来皇太极最宠爱的敏宸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宸妃)居住过的寝宫。
这永福宫,据说就是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庄妃)居住过的寝宫。顺治皇帝就是出生在这个宫里。据说皇后哲哲是宸妃海兰珠和庄妃布木布泰的亲姑姑。
走完正中路,在北边九间殿转入西路,靠近西路有个西所建筑群,这西所实际是中路的西跨院。这里从北到南和中路平行一线,包括镂空太湖石假山、七间房、崇漠阁、继思斋、保极宫、迪光阁等建筑,位于崇政殿之西。是乾隆东巡时驻跸过的行宫。
西路九间殿前,从北向南的建筑群主要有仰熙斋、文溯阁、嘉荫堂,戏台,这是皇帝东巡时读书、娱乐、休闲的地方。往前过了斯文门,便是轿马场。
在轿马场的房间里仍保存了仿制的一套太平车和銮轿。这是过去皇帝御用过的车轿。
我们大约用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沈阳故宫的各个角落,余兴未尽。时间不早了,于是出南门乘车而回。
2021年10月24日沈城
来到沈阳之后,我唯一想要去的景点,便是沈阳故宫。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价值上,沈阳故宫都是我国留存下来的、地位仅次于北京故宫的宫殿。
正如同西安是唐朝文化的代表、开封和杭州是宋朝文化的代表、银川是西夏文化的代表,沈阳自然也是清朝文化的代表城市。保存在沈阳故宫里的东西,自然是重点铭记清朝正式入主中原之前的那一段时间的各种文物。对我而言,它们几乎可以说是我在沈阳这座城市里仅有的能够提起一些兴趣的东西。
率先吸引住我的,是通往入口的前方的路上的一对石狮子,以及围在石狮子周围的一群人。这一对石狮子早已锈迹斑斑,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灰尘和污损早已让它们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围在它们周围的那一群人,是一群身穿古装的青年女人。她们有的身穿汉服,有的身穿旗袍,还有的身穿我分不清到底应该称作什么的衣服。当我从她们身边路过的时候,她们正围在石狮子周围叽叽喳喳,像是在交流什么,说话的声音几乎能够赶上步行街另一端的纪念品店里的店主们的声音。有的人还在和这一对几乎已经被岁月摧残得称不上有多少美感的石狮子合影,或者在用各种奇特的姿势自拍。
穿过同样被称为“大清门”的正门之后,我才完整地看到,沈阳故宫的实际大小其实是远远不能和北京故宫相比的。这大概就是地方性政权和全国性政权的区别的最好写照。不过,从外墙、正门、正对正门的主殿崇政殿,以及分别位于正门左、右两侧的飞龙阁、翔凤阁的主色调来看,沈阳故宫的外观美感似乎又不亚于北京故宫。在我的印象中,北京故宫的多数建筑的主色调是以温暖而厚重的鹅黄色或者橙黄色为主,显得华贵而庄严;沈阳故宫的外墙与多数建筑的主色调则几乎全都是大红色,显得艳丽而富有激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代表“打江山”与“守江山”之间的不同的一种隐喻。除此之外,悬挂在沈阳故宫的每一块匾额上方的汉字与满文之间的顺序也与北京故宫相反。不过,安放在主殿正中央的宝座倒是与北京故宫之中的宝座相差不大,只不过总体面积显得没有那么大。站在主殿的正门口,往宝座的方向看,便能够看到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两条龙像是随时都有可能活过来、直冲云霄一般。
位于主殿西侧的,是一座戏台。和主殿不同,它很明显没有经过精心的维护或者修缮,表面满是似乎怎么也擦不干净的灰尘和污渍。它是空荡荡的,表面没有任何文物,与它紧挨的房间也不对外开放。因此,几乎没有多少游客会仔细地注意它。绕过它之后,一直沿着道路往北走,便是显得十分突兀的文溯阁。据导游介绍,由于文溯阁是藏书阁,红色则代表五行中的火行,黄色也能够代表火焰,因此,文溯阁的色调不是红色,而是以代表水行的黑色为主,寓意是避免火焰烧毁阁中的藏书。其内部装饰也像诸多普通的书斋一样,十分简单,除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副对联、几本书籍和一个装着几支笔的笔筒之外,别无任何多余之物。在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的宫殿里,这样一座古朴而又显得有些寒酸、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破坏的建筑显得十分不相称。但是,它却又偏偏是治理天下的君主不可缺少的东西。
绕过通往后花园的通路上的一幅仙鹤图案之后,一座山水亭便显现在我的面前。沿着斜坡往上走,一大片奇形怪状的山石堆叠在庭院的一角,一座大约只能容纳几个人的凉亭稳稳地安放在山石堆之上。从斜坡下方的角度往斜上方看,被连成一片的大块白石簇拥着的凉亭显得微小而不起眼。许多块奇形怪状的白色山石各有不同,似乎比我在孔府中见到过的那些奇石还要更加奇特几分。转过身,便能够看到从山石之间流下的一缕碧水。碧水顺着山石边缘的河道一直向后门的方向流淌,与另外一侧的一块黑石内部的喷泉共同发出微弱而清脆的水声。我学过的历史课本上面写过,满族人的祖先是生长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游牧人。这幅景观的寓意,大概就是这个民族的来源。除此之外,紧挨着后花园的碾房里不仅仅有硕大的石磨,墙上还写着白肉血肠、坛子肉等传统东北菜的来历,甚至还有火锅的起源。这是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东西。
爬上后花园南侧的城墙之后,率先出现在前方的是一座笔直的烟筒。这座宝塔形状的烟筒的高度几乎和一旁的寝宫的高度一样高,每一层的宽度从下往上依次递减。有人说,它的高度和层数可能和清朝的皇帝们的数量或者在位时间有关系。不过,嗓门大到几乎能够完全压过几十个游客的声音的导游大姐说,那全都是毫无依据的瞎联想,它和任何一个皇帝都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悬挂在清宁宫里的关公像实在是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游客都十分好奇。导游大姐介绍说,由于努尔哈赤当年刚刚起兵的时候还不怎么懂兵法,曾经有人送给他一本《三国志》。之后,努尔哈赤就长时间把《三国志》当作兵法来用。因此,清朝的皇室除信奉萨满教之外,还有拜关公的传统。直到今天,很多满族人仍然处于一种“什么都信”的状态。同样令很多游客感到好奇的,是摆放在靠近宫门口的位置的两口大锅。导游大姐说,这两口大锅是煮猪肉用的。后来的清朝皇帝回来祭祖的时候,都会派人在大锅里做白煮猪肉,并让一同祭祖的大臣们吃。据说,某些吃不惯这种又肥、又油腻、又没滋味的白煮猪肉的大臣会在祭祖仪式里偷偷地放一些盐、或者是酱油,趁皇帝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用它们来调味。走出宫门口之后,一部分游客还到皇太极驾崩的炕头的窗口去拍照。不过,我觉得这种地方有些晦气,没有和其他的游客们一起拍照。随后,在导游大姐洪亮的嗓音之中,我和另外一群游客先后进入皇太极的两个妃子曾经居住过的两间宫殿。受宠的那一个妃子所住的宫殿的采光明显更好一些,室内亮堂堂的,几乎没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走到宫殿的正中央之后,导游大姐指向炕头外面的窗户纸,再指向从天花板上一直垂下来的婴儿床,告诉我们:东北有“三大怪”,分别是“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抽烟袋”和“生下孩子挂起来”。由于当年的自然环境不好,只有把孩子连同婴儿床一同挂起来,才能防止地上的蛇、虫、鼠、蚁伤害到孩子。得不到宠爱的那一个妃子所住的那一间宫殿则显得十分阴沉,室内几乎看不到多少阳光,即使在白天,有些角落也只有在开灯的情况下才能看清。导游大姐告诉我们,这位妃子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大家只要把她和她所生的顺治皇帝的画像摆在一起看,就能够看出,顺治皇帝虽然不怎么像皇太极,却十分像她。后来,史学家总是把她和慈禧太后进行对比,说她们两人这一头一尾刚好代表清朝的兴盛和衰落。孝庄太后开天辟地,慈禧太后则祸国殃民。
走出宫殿之后,一群游客又一同来到竖立在广场之上的神竿之前。神竿是放投喂乌鸦的各种米和碎肉用的。导游大姐又说,由于努尔哈赤当年曾经被乌鸦救过命,清朝的每一代皇帝都十分崇拜乌鸦。每逢祭祖或者祭天仪式,萨满教的巫师都会在神竿的顶端投放米和碎肉,用来喂乌鸦。有个小孩说它看上去很像是升国旗的旗杆,引来一阵大笑。沿着神竿往前走,便是皇太极曾经用来大宴宾客的凤凰楼。它曾经是清朝时期的沈阳城的最高建筑,上下楼的二十四级台阶刚好代表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从台阶下方看,它显得比主殿更加气派一些,也更加广阔一些,整栋楼显得庄严而又不失鲜艳。
离开凤凰阁之后,我和另外一群游客一同来到东所。沿着长廊一直往前走,便是曾经的太后行宫。长廊两侧同样摆放着许多块奇形怪状的山石。这些山石都如同各种不同的动物一般,有的像昂首回望的奔马,有的像抓耳挠腮的山猴,有的像趴伏在地的猛虎,还有的像蓄势待发的猎犬。走出太后行宫之后的最后一站,是用于举办大型活动的大政殿及广场,以及代表满洲八旗的八座亭。八旗亭中展示的是满洲八旗的形成及发展历史,以及各种武器、装备。从短兵器到长兵器,再从弓箭到火铳,还有盔甲、盾牌以及令旗等其他用品。其中,对各种马具的介绍相对最详细。从马鞍到辔头,再到各种不同的马鞭,应有尽有。从马背上得来的政权,自然对于马术和马具十分重视。在此之前,从未骑过马的我根本想象不到,骑马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参观完全部的八旗亭之后,我还看到一个男人坐在其中一座亭前面的台阶上,手机握着一根自拍杆,对着手机做直播。他先对直播间里的观众大讲特讲努尔哈赤当年和袁崇焕打仗的事,又说努尔哈赤是因为被袁崇焕打败从而忧愤而死的,最后又开始向观众们卖一种我几乎从未听说过的点心。除我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游客注意到他。
从出口离开的时候,我感觉还算比较充实。至少,我看到的东西不算少,买到的纪念品也还算不错。
这算是我第一次来沈阳最大的收获。
2022.6.21
北京故宫: 明清两朝皇帝共用 汉文化为主导 琉璃瓦全部为金黄色 君临天下之地 建筑等级高 建筑面积大 牌匾或碑文汉字左满文在右
沈阳故宫: 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 满清文化为主 金黄色为主体,边是绿色 十王亭和大政殿 体现君臣合署办公 建筑等级低 牌匾或碑文汉字在右满文在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