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山,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是一座以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为特色的名山。五女山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本文将从五女山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传说故事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这座名山的风采。
一、五女山的自然景观
1. 地质奇观
五女山地处辽东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岩石坚硬,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奇峰异石、险峻的山路。其中,最为著名的景观有“五女峰”、“一线天”、“天梯”等。
2. 植被丰富
五女山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这里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拥有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
二、五女山的人文历史
1. 古代帝王祭祀
五女山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的重要场所。据史料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周成王就曾在此地祭祀。此后,历代帝王都曾到此祭拜,祈求国泰民安。
2. 佛教文化
五女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据传,北魏时期,高僧达摩曾在此地修行。唐代,五女山成为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僧侣前来朝拜。现存于山上的五女宫、白衣庵等古建筑,见证了五女山佛教文化的辉煌。
3. 抗日战争遗址
五女山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基地。山上的抗日英雄纪念碑,记录了那段悲壮的历史。
三、五女山的传说故事
1. 五女峰传说
相传,五女山原名“五仙山”,因山上有五位仙女而得名。她们在此修行,造福人间。后来,仙女们因救民于水火,化为五座山峰,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
2. 钟馗传说
相传,唐代著名画家钟馗曾在此地降妖除魔,为民除害。钟馗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五女山的一大文化象征。
五女山,一座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名山。她以独特的地质奇观、丰富的植被、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动人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无数游客。在新时代,五女山将继续传承历史文化,展示自然风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五女山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
五女山山城依山势而建,呈不规则的楔形,南北长1540米,分山腰的外城和山顶的内城两部分。
山城东、西、北三面都是百尺峭壁,南面是险峻的陡坡,地形易守难攻。
目前城内主要发现了3处大型建筑遗址以及城墙、哨所、兵营、蓄水池等遗址。
五女山博物馆座落在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西南脚下,依山傍湖,环境幽雅。
扩展资料
考古价值: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和遗物。
年代最早的遗物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
这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山上生活。
发现的遗物还有战国晚期的石剑、石凿、陶壶以及一些辽金时期的生活、生产工具和兵器。
除历史遗迹外,五女山的自然风光也十分壮美,登高俯瞰,前可见桓仁县城阴阳八卦城,后可见桓龙湖似一条巨龙腾跃而下。
史料记载,公元前37年,中国东北的夫余国王子朱蒙为避免兄弟迫害,逃离夫余国南下,以“纥升骨城”为中心建立了高句丽王国。据专家考证,“纥升骨城”应为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的下古城遗址,而五女山山城则为其山城。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政权逐步扩大了活动领域,创造了高句丽文化,为华夏文化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从桓仁县城远望可以看到8.5公里以外、山顶平坦、状若坦克的五女山。沿着回旋曲折的公路驱车至山下,就来到了两千年前高句丽时代的山城遗址。山城主要占据山顶平台和东部山坡,山城主峰海拔821米,西、北、南面是一二百米高的悬崖峭壁。石砌墙垣修筑在东面和东南面较为平缓的半山坡上。
“十八盘”是高句丽时期进出山城的主要道路,沿山谷曲折盘旋。路宽1-1.5米,全长938米,土质路面,外缘砌筑石护坡。如今新修了上山的石阶路和栏杆,但为了体会当年高句丽人的艰辛,也为了省点力气,来这里的游客多愿意走走“十八盘”古道。
五女山山城共设三座门,分别在东墙、南墙和山顶西部。“十八盘”直通的西门宽约3米,两侧砌筑石墙,门略内凹,呈瓮门之势。现存门阶、门枢础石、门卫室等遗迹。
通过西门登上山城,只见山城利用险峻的山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充分显示了王城霸气。山城平面略呈靴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300-500米,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可分山上、山下两部分,现存城墙、城门、马道、大型建筑基址、居住建筑群址、蓄水池、了望台、哨所等。
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这座山城里发掘了多处高句丽遗迹,其中一号大型建筑基址长13.5米,宽5米,原有七块础石,保存六块础石和一个柱坑,表明应为六开间建筑;出土了高句丽早期竖耳陶罐等典型器物。从建筑规模和等级来看,推测为王宫遗址。而居住建筑群址则由20多座房址组成,分布密集,均为半地穴建筑,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内设折尺形火炕。出土遗物以铁镞、甲片居多,推测为兵营遗址。更为珍贵的是,山城里还出土了一副铁制脚镣,这是中国已发现的高句丽文物中唯一的刑具,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了望台突兀高耸,壁立千仞,是五女山山城的制高点,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俗称“点将台”。从这里俯瞰山下的辽宁省最大的桓仁水库,景色十分壮美。
要在山城维持生活,水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五女山山顶的水源地有两处:一处位于山城中部偏西侧,一石砌长方形水池名为“天池”,长12米、宽5米、最深处2米,常年积水,是山城最重要的水源。池旁有一小井,池水经过滤进入井中,供人们取用。另一处叫“饮马湾”,是天然泉眼,位于山城东侧,终年不枯,但水量较少。
著名高句丽专家、通化师范学院耿铁华教授分析,五女山山城地理位置险峻,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日常高句丽王公贵族是很难把这里作为栖身之地的,只能在战乱时做为避难所。而从山顶空间、生活条件和建筑遗址等分析,日常在山上几十人戍守还勉强维持,最多也只能供百余人生活。
有关专家同时指出,五女山山城继承了中国北方先民构筑山城的传统,在城址选择、城区布局、墙体砌筑方法以及石料加工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的创新,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的山城建筑形式,在中国古代城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史料记载,公元3年,高句丽第二位王“琉璃明王”将王城由五女山山城迁到“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但五女山山城作为高句丽早期王城和发祥之地仍然倍受重视。此后数百年,山城不断续建,一直是高句丽重镇和交通要冲。在高句丽时期,这座山城从未被敌人攻占。
除了丰富的高句丽遗迹外,五女山自然景观神奇秀美,有月牙关、飞来峰、一线天、枫林坡、好汉松、五女松等。它们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五女山山城已经成为辽宁省东部著名的的旅游景观,是桓仁县的旅游业龙头。当地人相信,被列入世界遗产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这里寻幽访古。
五女山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系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为名。还传说古时有五位仙女下凡,为民除害,人们在山上修五女庙以示怀念。迄今庙址尚存,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辽宁省五十佳景之一。
闻名遐迩的五女山,突兀雄伟,巍峨壮观,悬崖绝壁,险峻奇秀,是桓仁美景之冠。五女山雄踞于县城北浑江右岸,距县城8公里,四周皆为峭壁,呈长方体,主峰海拔80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壁高200余米。历代曾以纥升骨城、合罗城、五龙山、五老山、郁灵山、于郎山、五余山等名相传古今。山上古城五女山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风光绮丽的五女山,蜚声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誉。日本人菊田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论述。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贞二所著《东三省古迹遗离》正篇第203页载:桓仁县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传唐朝有五女踞山为伍。山高千仞,两峰对峙,形势雄险。第一峰成平圆形,内围巨石,分东西二门,为天然石城,可容万人,…… 据史料载,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逃至此山,(当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所辖),修建城廓,建立高句丽国,此山为高句丽开国都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阿哈出(李成善)之孙,释家奴之子,建州女真第三代首领李满住居于此山城的南麓瓮村。自此,五女山城一直是建州女真的防守驻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佐证,此山城在唐、辽、金、元、明等朝代均曾驻兵或有部族聚居。
据书载和口传,山上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60余处。原建有玉皇观,殿三楹,庙前凿一方井,7米多长,3米多宽,深1米多,名叫天池,终年不涸,清洌可饮。出上发现古军营遗址和存放盔的头像,额头高耸,眼鼻口下颏非常匀称,游人看后无不景仰。
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画,春夏之际,山上千枝竞秀,万花香,蜂蝶纷飞,鸢声婉转;山下浑水库碧波万顷,舟船穿梭。深秋时节,松苍,枫林似火,层林尽染,万紫千红;寒冬时节,银装素裹,群山如银蛇飞舞,似玉龙奔腾。
古老的五女山城,奇峰怪石,林海松涛,幽静秀雅,风光旖旎,山下浑江水库,每当夕阳西下,碧绿的湖水泛起鳞鳞细浪,映出片片绚丽彩霞,渔翁持杆回返,群鸟归林。游船上彩旗飞扬,游客歌声悠扬。
五女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玲珑翠屏,四周悬崖峭壁,巍峨险峻。山顶地势平坦,土质肥活,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口,乘缆车可达山顶。站在东端峰巅,遥望辽宁省最大的水库存(34亿立方米)桓龙湖,烟波浩渺,云天山水,浑然一体,桓仁镇如一幅画卷,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