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它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秋霞圃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本文将带您走进秋霞圃,领略其古典园林艺术的魅力。
一、秋霞圃的历史背景
秋霞圃原为明代官宦人家的私家园林,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园林占地约十亩,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木繁茂,构成了一个幽雅宁静的园林景观。
二、秋霞圃的园林艺术特色
1. 水景布局
秋霞圃的水景布局独具匠心,水池面积较大,占园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水池中设有假山、小桥、亭台等景观,使水面显得灵动而有层次。据《苏州古典园林》一书记载:“秋霞圃水池布局,以‘曲径通幽’为原则,使水面与周围景观相得益彰。”
2. 假山堆叠
秋霞圃的假山堆叠技艺精湛,山体起伏有致,峰回路转,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假山上的亭台楼阁、石阶小径,为游客提供了观赏和休息的场所。据《中国园林史》记载:“秋霞圃假山堆叠,注重山水交融,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
3. 亭台楼阁
秋霞圃的亭台楼阁造型各异,风格独特。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秋霞亭”。秋霞亭位于水池中央,是一座八角形亭子,飞檐翘角,气势磅礴。亭内设有石桌石凳,供游客品茗赏景。据《苏州园林志》记载:“秋霞亭为秋霞圃标志性建筑,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湛技艺。”
4. 花木配置
秋霞圃的花木配置讲究四季变化,春有樱花、桃花,夏有荷花、翠竹,秋有桂花、菊花,冬有腊梅、松柏。这些花木不仅丰富了园林景观,还寓意着吉祥如意。据《苏州园林植物志》记载:“秋霞圃花木配置,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情趣。”
三、秋霞圃的文化内涵
秋霞圃不仅是一处美丽的园林景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都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代园林艺术的魅力,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秋霞圃作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走进秋霞圃,感受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吧!
龚氏园部分龚氏园的建造时间难以确定,推测可能始于南宋后叶或在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龚弘考中进士之后,或者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龚弘辞官返乡居住十三年之时。龚弘官至工部尚书,对园的建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于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逝世,这可以视作园的上限时间。
嘉靖年间,龚敏卿将龚氏园售给徽州盐商汪某,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龚敏卿之子锡爵乡试中举后,汪某将宅第归还原主。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龚氏后裔在嘉定参加抗清斗争,城破后殉节,宅第仅剩两堵危墙。嗣后,宅基地与后园由汪某后裔辟为秋霞圃,俗称汪氏园,园中包含松风岭、莺语堤、寒香室、百五台、岁寒径、层云石、数雨斋、桃花潭、题青渡、洒雪廊等十景。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汪家将花园捐给城隍庙作灵苑。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东边的沈氏园也由申氏归并城隍庙,并与秋霞圃合并,成为城隍庙后花园。经过多次破坏,现存建筑多系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以后重建。
金氏园部分金氏园位于龚氏园北,嘉靖年间由金翊所建。万历十年金翊之孙金兆登中举时,园中包含柳云居、止舫、霁霞阁、冬荣馆等景。邑庙部分邑庙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旧址在南门富安坊(今李家弄旧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移建于此。沈氏园部分沈氏园位于龚氏园东侧,由明末万历、天启年间秀才沈弘正所筑,包含扶疏堂、权舟、聊淹堂、开襟楼、闲研斋、籁隐山房、觅句廊、洗句亭、游骋堂、涉趣桥等景。门额“十亩之间”系明末书画名家董其昌所书。此园后归申氏,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间修复,并与龚氏园合并,与城隍庙连为一体成为庙园,此时始定名为秋霞圃,也有城隍园之名流传。
邑庙后园时期此后七八十年内,园内景致长盛不衰,包含迎霞阁、碧光亭、醉月轩、小曲江亭、池上草堂、花神殿等景,有物皆春。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公元1860~1862年)间,邑庙后园及金氏园遭受战争破坏,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建池上草堂,光绪十二年建丛桂轩,光绪二十年建延绿轩,景色逐步恢复。以后又在园中增设茶肆书场,庙中戏台时有地方小戏演出,邑庙园成为县城中民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嘉定教育会会长、启良学校的创办人戴思恭将启良学校迁入邑庙后园,并发动实业界承修园内建筑。先后整修大门、聊淹堂、游骋堂、彤轩、扶疏堂、畅堂、籁隐山房、环翠轩、数雨斋、宾藻风香室、屏山堂、依依小榭、凝霞阁、观水亭、碧梧轩、临清室、即山亭、碧光亭、丛桂轩、延禄轩、池上草堂等20余处。民国三十五年,县政府将邑庙后园拨给复建的启良学校管理使用,称“邑庙公园”,逢节假日对外开放。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征用金氏园遗址辟为启良学校操场。1960年,县人民委员会决定邑庙后园恢复“秋霞圃”原名,并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又被市人民委员会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但仍由学校管理使用。1963年,城区工商界人士集资在邑庙大殿前建造两层教学楼一幢,开设民办的城厢中学(后改名人民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碧光亭、即山亭、假山等被拆除,树木被砍伐,加之长期失修,园内建筑破败,花木凋零。全园的修复于1980年开始,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295.28万元修复秋霞圃。修复工程由市园林局设计室田丽菊、顾正负责规划及设计,同济大学陈从周、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杨嘉佑等提供资料和指导。规划设计尊重历史、照顾现状、因地制宜,除结合地形进行改造和植树栽花外,对建筑根据损坏程度进行翻建或整修,已毁建筑参照记载重建。两期工程均由嘉定县建筑工程队负责施工。第一期工程修复占地5300平方米的原龚氏园,1980年4月动工,1981年10月竣工,1983年2月13日对外开放。第二期工程修复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大殿,疏浚清镜塘,动迁原使用建筑的嘉定镇第一中学,1983年8月动工,1987年9月竣工,同年10月1日全园对外开放。开放以来,秋霞圃每年举办多种工艺品展览,吸引了海内外人士参观。
扩展资料
秋霞圃,中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又一代表,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期修建的秋霞圃同时也是是上海五大园林之一,并以其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的特点而受到广大游客喜爱。而其建筑风格中的“小中见大”、曲折有致特点吸引了广大建筑学家们研究。
秋霞圃是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的一座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以下是对秋霞圃景点的介绍:
1. **历史背景**:
- 秋霞圃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原址包括龚氏园、金氏园和沈弘正园。明正德、嘉靖年间,龚弘在城隍庙西侧住宅后面造园,以山石池沼、曲径廊榭造景,建有桃花潭、松风岗、莺语堤、岁寒径、洒雪廊、百五台、数雨斋等景观。
-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龚弘曾孙龚敏卿被奴仆杀死,庄园后被汪姓徽商购得。清初三园合为一园,形成了今日的秋霞圃。
2. **景区布局**:
- 秋霞圃分为四个主要景区:桃花潭景区、凝霞阁景区、清镜塘景区及邑庙景区。
- 桃花潭景区位于园林西南,占地8亩,以桃花潭为中心,山石亭台互为衬景,其中池上草堂享有“一堂静对移时久,胜似西湖十里长”的赞誉。
- 凝霞阁景区位于东部,原为沈氏园旧址,以太湖石堆砌的大屏山为中心,周围有凝霞阁、聊淹堂、游骋堂、扶疏堂、环翠轩、屏山堂、数雨斋等建筑。
- 清镜塘景区原为金氏园,以清水池塘为中心,景物与色彩的变化都不大,好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秋意。
- 邑庙景区位于南门入园处,主要建筑是大殿、工字廊、寝宫,均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遗存。
3. **建筑特色**:
- 秋霞圃内的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邑庙则可以上溯至宋代,如果按其中的邑庙部分的始建时间推算,可称为五大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
- 园内建筑风格独特,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遐想。
- 特别是凝霞阁景区的复廊式“碑廊”,收集明清碑刻17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文化价值**:
- 秋霞圃不仅是一处美丽的园林景观,更是一处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它见证了明代以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 园内的建筑、碑刻、植物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 **荣誉与评价**:
- 1960年1月,秋霞圃被公布为嘉定县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9月,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23年2月1日,秋霞圃获评为上海市五星级公园。
综上所述,秋霞圃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还是欣赏自然风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秋霞圃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位于上海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东邻秋霞公寓,西毗陆俨少艺术院,南连东大街,北依启良路。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明代园林,由三座私家园林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城隍庙)合并而成,全园面积45.36亩。该园分为四个景区:桃花潭景区(原龚氏园)、凝霞阁景区(原沈氏园)、清镜塘景区(原金氏园)及邑庙景区。秋霞圃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景物与色彩的变化都不大,好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秋意,让人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遐想。
秋霞圃与松江醉白池、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青浦曲水园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园内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邑庙则可以上溯至宋代,如果按其中的邑庙部分的始建时间推算,可称为五大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