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滴水岩,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境内,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被誉为“福建的桂林”。本文将围绕周宁滴水岩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以及旅游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美丽的画卷。
一、自然景观
1. 滴水岩洞
滴水岩洞是周宁滴水岩的标志性景观,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如同一座天然的艺术殿堂。洞内最高处达50米,宽约30米,可容纳数百人同时游览。洞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2. 滴水瀑布
滴水瀑布位于滴水岩洞上方,瀑布高约30米,宽约10米,水流如丝如缕,宛如仙女洒落凡间的珍珠。瀑布周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游客拍照留念的绝佳之地。
3. 滑石梯
滑石梯是周宁滴水岩的另一大特色景观,全长约300米,由一块巨大的滑石构成。游客可沿着滑石梯向上攀登,欣赏沿途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人文历史
1. 民间传说
关于滴水岩,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滴水仙子”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位仙女因犯错被贬至人间,化为滴水仙子,居住在滴水岩洞中。她用神奇的力量,让滴水岩洞成为了一处人间仙境。
2. 历史遗迹
周宁滴水岩附近还遗留着许多历史遗迹,如古村落、古战场等。这些遗迹见证了周宁地区悠久的历史,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三、旅游价值
1. 生态旅游
周宁滴水岩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文化旅游
周宁滴水岩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 科普旅游
滴水岩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等自然景观,为科普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地质知识,增长见识。
周宁滴水岩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周宁滴水岩将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一颗璀璨明珠。
山水萃奇观 避暑第一城
---周宁县旅游风景区简介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鹫峰山麓,前临三都澳之万顷海涛,后倚武夷山之碧水丹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县城年平均气温仅14℃,享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空气中含有大量的负氧离子,具旅游、避暑疗养的康乐气候条件,可与江西的庐山、浙江的莫干山相媲美,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度假、疗养、避暑胜地。
周宁境内山峦叠翠,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其中居华东地区第一位的有五处:一是华东最大的九龙氵祭瀑布群,气势磅礴,雄奇壮美,被誉为“华东第一,中国少有”,是福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二是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华奇观”的鲤鱼溪,具有八百年历史,保留明清时代特色的古民居,宋代以来人鱼同乐的独特风情,神奇美妙的鲤鱼传说,闻名海内外;三是华东区保存最完整、文物众多、蕴含浓厚人文色彩的郑氏宗祠;四是面积7.8平方公里的芹山湖,烟波浩淼,渔排点点,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华东区第一高山天湖;五是拥有万亩森林、千亩草甸,海拔居华东区之冠的仙风山省级森林公园。此外,全长25.6公里的后垄溪---陈峭鸳鸯溪,水源丰富,溪水清滢,沿岸峰奇石峭,有着广袤的原始次森林,其中有古老、珍稀、特大的古银杏王,红豆杉林,罕见的古松林、枫叶林、古梅花、桂花,还有珍稀野生动物猕猴、鸳鸯、白鹇等,整个溪谷终年漫山滴翠,春天山花烂漫,万紫千红,是一处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乐园。沿岸尚有古廊桥、土炮楼、古民居、古道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已被上级旅游部门列为霍童溪流域生态旅游区开发重点。另有被载入《辞海》、史称“八闽首景” 的滴水岩;新近开发的洞穴景观---九龙石窟,深邃幽奇,蝙蝠成群,怪树倚壁,碧水悠悠,整个景区保留着天然未凿的原始美,登筏驶入,如进童话世界。
周宁境内,古庙祠、古厝桥、古民居、古遗址众多,有千年古刹灵峰寺、方广寺和杉洋林公宫;浦源、咸村、楼坪、仕本的古民居;郑、李、肖、陈、汤氏宗祠,以及当今保存为数不多的,建筑风格独特,设计精巧、工艺高超的十多座木拱廊桥,有的横跨于激流险滩之上,有的飞架于溪谷悬崖峭壁之间,蔚为壮观。周宁境内有大小山峰661座,其中千米以上山峰282座,千山争奇,众峰竞秀,有临溪拔地而起、四壁如削、怪石嶙峋、气象万千的官山,素有小武夷之称的石门山,及狮城四景狮子山、银屏峰、仙人骑鹤、奇仙岗等,这些景点均集中在方圆1046平方公里内,特别是靠近城关附近3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已构成一个既有高山、森林、湖泊、瀑布群自然景观,又有古建筑、壁画艺术遗存,以及人鱼同乐特殊习俗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风景游览区。在宁德市旅游总体布局中,我县被列为“五大特色旅游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全市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按我县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分布和景观特性,周宁景区从宏观布局上可划分为东片区、南片区、西北片区三大块,对此今后的开发建设规划是: 东片区以九龙漈瀑布群--官山为一线,联通福安九龙洞、白云山景区;西北片区以鲤鱼溪--仙风山省级森林公园--芹山湖--灵峰寺为一线;南片区以滴水岩--九龙石窟--后垄溪流域--陈哨鸳鸯溪为一线,联接屏南白水洋、宁德古瀛洲。并整合资源,申报九龙漈·鲤鱼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九龙漈瀑布群风景区近年来已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调节水库、管理综合楼、景区柏油公路、石阶游道等景区设施。今后着重以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资金进行第二期建设:一、发挥已建成的基础设施的作用,增设旅游茶楼及餐饮、宾馆等附属设施,进一步丰富旅游项目特别是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改变目前纯门票收入的状况,完善行游住吃购娱六个方面的服务,让游客更加满意,让景区效益更好;二、按照清华大学的规划,以自然景观的观赏为主线,改变顺流而下的游览线路,改为从四叠瀑开始观赏,逐级而上,渐入佳境,最后到达大瀑布的游览高潮。同时在树木悬挂标示铭牌的基础上,开发生态旅游、科教旅游线路。
对鲤鱼溪到灵峰寺的旅游线路,以发展休闲旅游精品为主线,引导游客细细品味鲤鱼溪的“人鱼同乐”情趣,仙风山上烧烤,芹山湖畔垂钓,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森林旅游、水上旅游、宗教旅游线路。
后垄廊桥
对滴水岩到后垄溪流域的旅游线路,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主线。主要观赏大峡谷两岸的奇山异峰、原始森林风貌及猕猴、鸳鸯、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开发水上旅游线路,使游客充分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真趣。
秀美的周宁山水景观,正期待着海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开发,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
1、九龙漈瀑布
位于周宁县东南13公里处。这里峰奇石秀、峡谷幽深,龙江溪在危崖断壁之间层层跌落,形成了九级瀑布群。据有关部门测定,该瀑布总落差约300米,其中第一级瀑布落差约47米,瀑宽76米,丰水期宽达83米。飞瀑溅起的浪花高达10余米,百米开外仍然水雾弥漫。瀑布右上方有一个直径10余米的潭穴,在瀑布中间时隐时现,被当地人称为“龙眼”。第三、四级瀑布落差7米,瀑宽50余米;第五级瀑布被一块巨石分成两半,也称“龙牙瀑”。
2、鲤鱼溪
位于周宁县浦源村,距县城约5公里。鲤鱼溪静静流过浦源村,在长500多米、宽仅数米的溪流中,有数千尾鲤鱼在悠然自得地游弋。据地方史志记载,祖辈们立下规矩,在小溪中养鲤鱼,还制定了严禁捕捞和伤害鲤鱼的族规,村民们严守族规,代代相传,到今天形成了这样一条美丽的鲤鱼溪。
3、中国碧城世界地质公园陈峭景区
陈峭村,是大自然的厚赠,有瑰丽的日出、云海、星空,有磅礴的峭石、岩洞、峡谷,还有千年遗存的街巷、廊桥、民俗。然而,这里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开山辟道、修葺民居,建游客集散中心、滨水栈道……不断完善景区的旅游规划建设,吸引越来越多远方游客前来游玩。这颗沧海遗珠,正逐渐走进世人的视野,重新绽放光辉。
4、周宁滴水岩
滴水岩风景区位于福建省周宁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宫山麓,与古朴典雅的鲤鱼溪、气势磅礴的九龙祭瀑布群齐名,名载《辞海》。古人题匾曰“八闽首景”,它邻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鸳鸯溪的核心地带,依霍童溪上游的叉溪、白水洋溪等处与政和、屏南、宁德三地毗连,山峦起伏,溪涧密布,风景秀丽,成为闽东霍童溪流域旅游风光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滴水岩大旅游区包括滴水岩、九龙石窟、盘龙溪、陈峭鸳鸯溪、后垄溪及李墩石门山、岳王宫等,游览面积数十平方公里,是集岩、洞、谷、涧、湖、溪、瀑、潭于一体,山环水抱,石奇洞幽,既有茂林修篁、田园农舍,又有古建筑文物、神话传说的生态旅游胜地。
5、林公忠平王祖殿
时代:明至清。地址:中国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该殿创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清嘉庆十年(1809年)增建太子亭.该宫坐南朝北,面宽17.27米,深24.38米,总建筑面积为421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穿斗式(金柱抬粱式),土木结构.殿前太子亭为三檐歇山顶,顶上有“赐封林公忠平王祖殿”石匾额和建造宫碑,皆为明代遗存。
6、九龙石窟
九龙石窟九龙石窟(又名蝙蝠洞)游览区,是一处长约3公里的溪谷,流水淙淙,瀑布成群,花奇果异,茂林修篁,谷深洞幽,风景绝佳;特别是其纯净无污染的自然环境更为游客所称颂。源自山岩的溪水清澈洁净,甘甜醇美,多有游客倾去瓶中的矿泉水,改盛溪中的岩泉畅饮。溪岸边长满了茂密的小竹丛,苍翠欲滴。
7、高山明珠
高山明珠周宁境内峰峦翠,玉带缠绵,钟云毓秀,如诗胜画,是一块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境内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九龙际瀑布群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荣膺省级首批十大名胜风景区之盛誉;鲤鱼溪神鳞戏水,人鱼同乐,令游人流连忘返;滴水岩泻珠溅玉,水滴石穿,史称“八闽首景”。
8、林工忠平王祖殿
林工忠平王祖殿 林公忠平王祖殿位于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村尾。相传,林公原名林亘,生于宋宁宗庆元3年(1198年),其威猛善战,悬瓶济世,除兽安民,还会斩妖除魔。在闽东民间,林公是百姓心中的保护神,与妈祖、陈靖姑同为民间三大信仰。宋度宗咸淳5年(1270年)林公逝世,当地百姓盖白马塔纪念他。
9、周宁蝙蝠洞
周宁蝙蝠洞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礼门乡西南方,是近几年发现的纯天然无污染风景点,因洞内盘踞不可计数的蝙蝠而得名。此地山中有水,水上有石,石中有窟,窟中又见水,洞壁住蝙蝠,水底游细鱼。窟内怪石嶙峋,窟外奇枝纷呈。
10、周宁县塔公园
周宁县塔公园县塔位于周宁县城东面石笋岗上,海拔980米,投入527万元,2004年初竣工。塔山公园距县城1.5公里,规划面积330亩(22万平方米),是县城东大门主要景观之一。
属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
周宁,即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山区,东邻福安,西接政和,北连寿宁,东南与宁德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土地总面积1046平方公里。小(古镇)浦(城)公路横贯县境,是闽东通往闽北的咽喉。周宁县旧称“周墩”。
周宁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峰峦起伏、山陡谷深、溪谷错综,最高峰龙冈头海拔1506米,最低点街头亭海拔65米,千米以上的高峰282座,县城海拔880米,居全省之首。境内主要溪流18条,最大的龙亭溪境内流长56公里。地貌有中山、低山、丘陵三大类型,中山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1%,是用材林和单季稻、牧、茶区;低山占26.7%,是水源涵养林和粮、茶区;丘陵地占12.3%,是双季稻和主要经济作物区。
境内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系发达,天然落差大,水电资源可开发利用37万多千瓦。周宁历史上曾有过银、铁采炼,现已探明矿藏有16种,其中明矾、高岭土、稀土、珍珠岩等,储量丰富,富有开采价值。周宁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冬长夏短,雨量充沛,无霜期207天,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6~19℃,年平均降雨量1693毫米。县城夏无酷暑,盛夏日均气温仅24℃,气候凉爽宜人,被誉为“天然空调城”。离县城不远风格迥异的旅游景点有气势磅礴壮观的九龙_瀑布群,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为“福建第一奇瀑”;人鱼同乐的鲤鱼溪,情趣独特;名胜古迹滴水岩天然岩洞与洞前人工湖相映成趣。周宁原属宁德县。民国24年(1935)设周墩特种区,直隶福建省府。民国34年8月升设周宁县。狮城为县治所在,位于县境中部东洋溪畔,距省会福州238公里,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8年,全县辖1镇8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6498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3%。境内汉族占99%,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
周宁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30年代以来,周宁人民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领导人叶飞、阮英平、范式人、左丰美、詹如柏等在周宁领导的革命斗争,开辟闽东革命根据地。1933年春,在纯池半村成立苏维埃政府。1934年10月下旬,叶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攻克咸村后,闽东红军独立师和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一支队在周墩城内千余名革命群众配合下,解放周墩城,成立周墩苏维埃政府。1935年3月,在溪底建立境内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4月,成立中共周墩县委。8月,成立中共周墩中心县委。从此,人民革命斗争的风暴席卷周宁各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县有地方武装指战员和部分革命团体成员151人随军北上抗日,随后闽东特委迁至周宁横坑,继续领导闽东人民坚持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周宁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1948年3月,在咸村成立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市工作部宁德工委。1949年2月,成立周宁工委。6月,闽浙赣游击纵队第五支队与闽浙赣游击纵队第四支队整编为闽东人民游击队,敦促县长黄颐于6月28日率部起义,周宁县和平解放。周宁人民赢得了“革命斗争不息,红旗始终不倒”的赞誉。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周宁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革命做出重要贡献。凌福顺、张华山等1800多名周宁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民国时期,周宁贫困落后,生产水平低,农作物一年仅收一季,“年年犁耙播、亩产一百五(市斤)”,且灾害连年,农户终年辛劳,却食难饱肚,衣难御寒。境内仅有炼铁、铸锅、陶瓷、茶叶等手工业作坊和零星分散的个体手工业。历史上商业贸易不发达,仅有乡(镇)村小商店270多家,经济凋敝。常年离乡背井到闽北一带铸锅、烧炭、伐木等卖苦力谋生的劳力达数千人。
建国后,在中共周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周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过失误和挫折。1949年6月28日至1953年3月,全县开展减租反霸、剿匪,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53~1957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以下类推)期间,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迅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年平均递增11.79%。1957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4倍,工业增长4.95倍。1958~1962年的“二五”期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浮夸风、“共产风”和瞎指挥的影响,生产连年下降,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减7.68%。1961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减少9892吨,降低40.1%。1963~1965年经济调整期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07%,至1966年工农业生产才恢复至接近1957的水平。1966~1975年的“三五”、“四五”期间,时值“文化大革命”,广大干部群众努力排除“左”的干扰,艰难前进,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7.22%。1976~1980年的“五五”期间,“文化大革命”结束,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纠正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全县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农村经济改革,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9.66%。1981~1988年的“六五”计划和“七五”计划的前三年,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县人民政府在上海、广州、厦门等开放城市设立经商、办企业的“窗口”,促进外引内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生产持续发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8.53%。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1.3倍,比1978年增长1.36倍,县财政收入比1980年增长1.26倍,社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3.4倍,国民收入比1949年增长8.5倍。国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转变。
周宁一向以农业为主,长期以来交通闭塞,阻碍了经济发展。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逐年增加农业投入,加强交通、水电、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1975年,实现全县社社(乡)通公路;1982年,装机1万千瓦的县龙溪水电站建成投产;1988年,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和长途电话、农村电话半自动化,为发展山区经济提供有利条件。农业生产逐年发展,特别是全面推广杂交水稻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持续增产。198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949年的3.9倍,单产从1949年的82公斤提高到301公斤;农业生产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发展,初步建立起林、茶、果、牧业四个商品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5%,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茶叶是周宁的大宗商品,以质优、味醇、清香、耐泡而著称。地产黄花菜品质优良,被省供销社称为“周宁花”。禽畜、魔芋、马铃薯、水果、淡水鱼等产量成倍增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020年7月,商务部公布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周宁县入选。
2020年2月13日,周宁县被确定为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17年2月21日,周宁县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