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子庙(贝子庙的简介)

旅游景点 (38) 2个月前

贝子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藏传佛教寺庙。始建于公元1246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贝子庙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贝子庙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这座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

一、贝子庙的历史渊源

贝子庙的创建与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成吉思汗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124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帝国第四代大汗窝阔台为了纪念成吉思汗,下令在巴林左旗修建了一座寺庙,即贝子庙。此后,贝子庙成为了蒙古族人民信仰的中心,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贝子庙的建筑特色

贝子庙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藏、蒙等多种建筑元素。寺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层大殿,底层为藏式建筑,中层为汉式建筑,顶层为蒙古包式建筑。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1. 底层:藏式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底层大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以及藏传佛教的各种神祇。

2. 中层:汉式建筑,以黄色为主色调,飞檐翘角,庄严肃穆。中层大殿供奉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汉传佛教神祇。

3. 顶层:蒙古包式建筑,以白色为主色调,简洁大方。顶层大殿供奉着成吉思汗像,以及蒙古族英雄人物。

三、贝子庙的文化内涵

贝子庙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贝子庙文化内涵的几个方面:

1. 宗教文化:贝子庙是蒙古族人民信仰的中心,藏传佛教文化在贝子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寺庙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和神祇,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2. 艺术文化:贝子庙的建筑、壁画、雕塑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寺庙内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3. 民俗文化:贝子庙周围聚集了众多蒙古族居民,他们在这里过着传统的牧民生活。贝子庙的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民俗风情。

4. 历史文化:贝子庙见证了蒙古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蒙古帝国的兴衰等。贝子庙成为了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贝子庙作为一座千年古刹,承载着蒙古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贝子庙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贝子庙的历史沿革

清雍正年间,有一名叫巴拉吉尔隆德布的活佛从遥远的青海历经干辛万苦,一路诵经布道来到锡林河畔,深受巴拉吉尔道尔吉的崇拜和赏识。为了表示对活佛的谢意。于1741年巴拉吉尔王爷给活佛建造了一座小庙。随之贝子庙听教、出家人的增多,小庙里拥挤不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开始修建规模宏大的庙宇,砖瓦石佛像经卷,均是驼运、勒勒车拉从张家口、多伦运来,有的从西藏等地运来。

始建朝克沁殿,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1786年,乾隆帝赐封巴拉吉尔隆德布为一世活佛,以“阿日旺·章龙·斑智达”为称号,意为“聪明传教师”,并赐给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字匾额颁发了度牒。“章龙班智达葛根庙”由乾隆帝钦赐汉名为“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时佛殿又大规模扩充,具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喇嘛最多时达1200至1500多人(1840年—1930年)。庙寺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班智达葛根庙”由乾隆帝钦赐汉名“崇善寺”。到第二世活佛时佛殿经掌又大规模扩充。 具有百多年的兴盛时期。清光绪年间达到极盛。喇嘛最多时达1200多人。庙寺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薯密切的联系。贝子庙雕梁画栋,重楼复阁。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佛像塑造。富丽堂皇的绘画装饰。贝子庙历经苍桑,在1966年“破四旧”运动中,几天之内庙顶被砸、塑像捣毁、堆积如山的经卷图书付之一炬。 贝子庙鼎盛时期,常驻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时曾达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达到1200名。平时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但到1945年8月,全庙喇嘛不足500名,后来时增时减,1957年时,总数也达到过800名。

贝子庙喇嘛清规戒律很严。如诵经不分心,学道要潜心,削发守戒,衣冠端正,生活俭朴等。还有不取妻,离姿色,戒芋酒(鼻芋例外),不偷盗,不杀生,不妄语,杜淫荡等。对不法者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法杖、法鞭、秉香谢罪、面壁思过,甚至驱逐庙门等惩罚。旗民俗人来庙叩头拜佛时也有不出大声、不吸芋、严禁妇女在寺内留宿等注意事项。但平时与家族、朋友之间往来通信是自由的。

贝子庙大小法会不胜枚举。但可分年读经会、月读经会、日读经会及早晚读经会等。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到腊月除夕,几乎不间断地进行。此外,还有全庙性的纪念宗喀巴诞生日、本庙历世活佛降生日、圆寂日读经会等。而日期最长的则是却日经会,一年里通常进行160多天。各经会均定期召开,从二里以外即能听见众僧的读经声和伴奏的鼓乐声。此时又是朝拜者的集会时期,叩头者、上供者、布施者,背着经卷环绕经堂者川流不息,虔诚拜佛。

贝子庙又是形成五大学山(学部)的寺。即喇嘛日本(研究成佛之道)、却日(佛教哲理)、珠都巴(密宗、咒语)、满巴(医药)、丁克尔(时轮、数学、养济、占卜、美学、语言)五个学部,依附于大经堂。平时每座经堂里均有几十到百名学徒、班迪钻研各种学识,并有修业期。毕业时成绩最优秀者即可授予国师、道仁巴、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学位称号。但这类称号的获胜者在本庙史上并不多见。另外,贝子庙喇嘛念的都是藏文经卷。但平时交谈、账册账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尤其葛根身边喇嘛是蒙藏兼通者。本庙曾出现过许多有才华有学识的喇嘛,还有画家、雕塑家、工匠等。尤其本庙满巴学部是蒙医知识的传授之地,今市蒙医院前身即是本庙满巴经堂。

20世经以来,贝子庙地区逐渐向集镇发展。各类集会经常不断。各地客商也陆续到贝子庙附近设点经商,于是形成了“东商”、“西商”、“南商”。从此贝子庙地区变为锡盟北部旗里最大商贸活动集散点,基本满足了牧民、喇嘛们日常生活的需要。1930年之后,日军入侵东阿纳旗,将贝子庙地区变成扩大侵略的大本营。

1945年8月8日上午,苏军战机将日寇在贝子庙附近的驻地轰炸成灰,黑烟冲天,整整燃烧两天两夜。日寇投降后,乌兰夫等老一代革命家先后带领一批共产党员和各旗人民来贝子庙放手发动草原人民,坚持武装门争,积极开展民族自治运动。1946年起,贝子庙地区成了中共锡察盟工委所在地。本庙的年轻喇嘛不少自愿参加人民解放军行列,还有的在基层当干部或从事领导工作。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贝子庙一带成了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中心,周围的建筑不断增加,数十年后最终形成了锡林浩市。 1949年后,贝子庙宗教活动仍然正常,国内外客人来庙参观者逐年增多。盟市领导曾多次采取措施,保护了该庙的主体建筑。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本庙遭到惨重的破坏,宗教活动完全停止。据调查报告,其全部损失折合当时人民币八千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庙和重点建筑被保护起来。市里拨款整修了个别庙堂,并解决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难问题。逐步修复了珠都巴殿、却日殿等,还将进一步修缮朝克沁殿。2006年05月25日,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贝子庙的介绍

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 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贝子庙建成后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123贝子庙是藏传佛教圣地。它的规模,历来被称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第一大寺,是锡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宝库,享有“北国名刹”声誉。贝子庙周边水草肥美,风光秀丽。圣洁的锡林河水在贝子庙西边,由南向北缓缓流去,如今它的两侧是繁华市区。相传,当年选择的庙址为一块吉祥宝地。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喇麻最多时达1200人,当时,庙里的上层喇麻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常常跋山涉水徒步到拉萨等地朝拜、取经。后来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贝子庙开始逐渐衰败。贝子庙正名为“江龙·班智达·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龙·班第达·葛根索木”,即以此庙一世称号为名。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龙班第达索木”“班第达·葛根索木”“葛根庙”“贝子庙”的异称。俗称“班第达·葛根索木”,简称“贝子庙”,市民又俗称“大庙”。

贝子庙简介

贝子庙,位于锡林浩特市内额尔敦敖包山下,始建于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心修缮,耗资白银174万余两。庙宇分为五大殿,包括朝克沁(行政教务)殿、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此外,庙宇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

贝子庙建后,曾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喇嘛人数最多时达到1200人。当时,庙里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联系,常徒步朝拜、取经。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贝子庙逐渐衰败。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贝子庙一带成为锡林郭勒盟的政治、经济中心,周围建筑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了锡林浩市。

贝子庙是形成五大学山(学部)的寺庙,包括研究成佛之道的喇嘛日本、佛教哲理的却日、密宗、咒语的珠都巴、医药的满巴以及时轮、数学、养济、占卜、美学、语言的丁克尔。每座经堂里均有几十到百名学徒、班迪钻研各种学识,并有修业期。毕业时,成绩最优秀者可授予国师、道仁巴、马仁巴、策仁巴、阿格仁巴、嘎布吉等学位称号,但这类称号在本庙史上并不多见。贝子庙喇嘛使用的都是藏文经卷,但日常交谈和账册账目上普遍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庙内曾出现过许多有才华、有学识的喇嘛,以及画家、雕塑家、工匠等。

贝子庙正名为“江龙·班智达·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龙·班第达·葛根索木”,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龙班第达索木”“班第达·葛根索木”“葛根庙”“贝子庙”的异称。市民俗称“班第达·葛根索木”,简称“贝子庙”,又称为“大庙”。

扩展资料

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贝子庙是藏传佛教圣地。它的规模,历来被称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第一大寺,是锡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宝库,享有“北国名刹”声誉。贝子庙周边水草肥美,风光秀丽。圣洁的锡林河水在贝子庙西边,由南向北缓缓流去,如今它的两侧是繁华市区。贝子庙的远处是以锡林河畔为主的肥沃草地及连绵的群山。相传,当年选择的庙址为一块吉祥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