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它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自1956年建立以来,卧龙自然保护区见证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将带您走进卧龙,探寻这片神秘的生态宝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一、卧龙的自然环境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这里年均气温4.2℃,降水量丰富,是典型的亚高山湿润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生物基因库”。
二、大熊猫的家园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据资料显示,保护区内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已从上世纪50年代的111只增加至2019年的316只。这里的大熊猫生活习性独特,性情温顺,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珍稀动物的象征。
三、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卧龙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据统计,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320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植物20种。保护区内还栖息着金丝猴、羚牛、梅花鹿等多种珍稀动物。
四、生态保护与科研
卧龙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保护和科研工作。在保护区内,设立了多个科研站和监测点,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进行了长期监测。保护区还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传承与创新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卧龙自然保护区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创新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周边村民参与生态保护;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卧龙自然保护区,这片神秘的生态宝库,以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和科研工作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绿色家园,让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得以传承。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然保护区年鉴》、《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等权威资料。)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约7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境内,离成都市区仅120千米左右,距都江堰50多千米。卧龙处于邛崃山脉东麓,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区,5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101座,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40米。
传说是龙王云游至此,因留恋这里极致美丽的风光而化作群山俯卧在此。
这里峰峦重叠、云雾缭绕,原始森林、次生灌木林、箭竹林郁郁葱葱。
卧龙地势较高而湿润,十分适宜大熊猫的主要食物——箭竹和桦桔竹的生长,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地区。核桃坪大熊猫饲养繁殖场和全世界唯一的大熊猫研究中心,拥有6个实验室,是观赏、了解大熊猫的好地方。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被誉为“熊猫之乡”。
卧龙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栖息地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汶川特大地震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口资助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总面积2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2018年7月,金钱豹首现“熊猫王国”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构造格局:
卧龙地区大地构造上属于龙门山褶断带的中南段,由一系列北东向平行的褶曲和断裂组成。构造带总体方向为北40-50度东。褶曲均为紧密的倒转腹背斜、腹向斜,自西北向东南有:总棚子倒转复背斜、三道卡子倒转复向斜、牛头山倒转复背斜、铜槽倒转复向斜。
这些褶曲轴面走向为北30-60度东,轴面倾向在不同地段变化很大,忽而倾向西北,忽而倾向东南,呈一弯曲的扭曲面,倾角40-60度不等。腹背斜和腹向斜的两翼均被次一级同向倾向的小背斜和小向斜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