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施塔特文化(哈尔施塔特文化_人文社科_)

哈尔施塔特文化,源于我国古代青铜时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精湛的工艺技艺和丰富的历史传说,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从哈尔施塔特文化的起源、发展、特色以及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千年传承与魅力。

一、哈尔施塔特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 起源

哈尔施塔特文化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青铜时代,距今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分工日益明显。在这一背景下,哈尔施塔特文化应运而生。

2. 发展

哈尔施塔特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以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为代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

(2)中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出现了城邦国家,形成了以城邦为中心的文化圈。

(3)晚期: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制度发生变革,哈尔施塔特文化逐渐走向衰落。

二、哈尔施塔特文化的特色

1. 精湛的工艺技艺

哈尔施塔特文化的工艺技艺精湛,尤其是青铜器制作工艺,堪称一绝。如著名的“四羊方尊”,造型优美,纹饰华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2. 丰富的历史传说

哈尔施塔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之情。

3. 深厚的文化底蕴

哈尔施塔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如“礼”、“仁”、“义”等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哈尔施塔特文化的传承与魅力

1. 传承

尽管哈尔施塔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衰落,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艺得以传承。如今,我国许多博物馆、艺术院校等机构,都在致力于研究、传承哈尔施塔特文化。

2. 魅力

哈尔施塔特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明史,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哈尔施塔特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千年传承与魅力令人叹为观止。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继续挖掘、传承和弘扬哈尔施塔特文化,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家瑞.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李学勤. 中国古代文明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 赵世瑜. 中国古代城市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哈尔施塔特文化的历史发展

本身可分 4期,A、B两期年代为公元前1000~前 750年,实际包括了骨灰瓮文化的内容,因此,晚近研究中的哈尔施塔特文化仅指其C、D期而言,年代大体为前750~前450年。

哈尔施塔特文化不仅已有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有了商业。冶铁业已达到较高水平,普遍发现熔炉、铸范、矿渣。前期的主要遗物是青铜器,以别针最富特征;后期铁器取代了青铜器,遗物主要为剑、矛等铁制武器。见有金制品及产于北欧的琥珀和来自南欧的工艺品等,证明这一文化已同各地发生贸易联系。该文化的居民属凯尔特人,一般以哈尔施塔特文化为凯尔特铁器文化的第一阶段,其后的拉登文化为第二阶段。

拉腾文化简介

La Tène 文化(约公元前 450年- 公元前 50 年)以位于瑞士纳沙泰尔湖北岸的同名遗址命名。它取代了早期的哈尔施塔特文化(约公元前 1200 年至公元前 450 年)成为中欧的主导文化,尤其是在艺术方面。在从爱尔兰到罗马尼亚的西欧和中欧大范围内发现了 La Tène 文化的手工艺品。

La Tène 文化经常被错误地等同于铁器时代中期的 凯尔特人,尽管它在凯尔特语使用者所占据的领土内外的地区都有记载。在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凯撒大帝(约公元前 100-44 年)征服高卢之后,拉泰纳文化开始衰落,尽管在英国和爱尔兰的凯尔特人的物质文化中仍然可以看到元素。

哈尔施塔特文化_

哈尔施塔特文化得名于上奥地利州哈尔施塔特湖西岸的遗址,从公元前开始在中欧占主导地位。1200到c。公元前 450 年(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有时被称为原始凯尔特文化,由于对盐和铁等当地资源的开发和贸易,这些民族蓬勃发展。他们的繁荣体现在包含大量商品的大型土墩墓葬中,其中包括从地中海文化到南部的进口奢侈品,特别是法国南部的希腊殖民地和意大利中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 从公元前 600 年左右开始,随着遗址的加固,哈尔施塔特人似乎变得更加专注于战争。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定居点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但更强大,这表明对资源的竞争加剧了,而且很可能也对贸易机会进行了竞争。地中海国家方面的贸易活动也有所增加,他们渴望为其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如葡萄酒)寻找新市场。哈尔施塔特矿的盐生产于 c 结束。公元前 400 年,因此我们可以假设这种财富的减少导致地中海国家在其他地方寻找贸易伙伴。

LA TÈNE 遗址最初占据了卢瓦尔河、马恩河、摩泽尔河和易北河等主要河流点周围的领土。

现在,以瑞士东部那个名字的遗址命名的 La Tène 文化脱颖而出,可能与一代人的哈尔施塔特定居点同时代(公元前 460 年 - 公元前 440 年),然后完全取代它们作为许多后者被遗弃了。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哈尔施塔特定居点在拉滕时期继续被占领,一个显着的例子是德国南部的霍赫纳斯佩格。La Tène 遗址最初占领了今天的法国、德国南部、瑞士和波希米亚的领土,主要围绕卢瓦尔河、马恩河、摩泽尔河和易北河等主要河流点。

La Tène:定义和使用问题

“La Tène”这个名字曾经,有时仍然被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用来指代我们今天可能更普遍地称为“凯尔特人”的东西,尤其是在提及物质文化,尤其是艺术时。这两个术语都有问题,因为它们涵盖了欧洲跨越时空的众多民族。可以说,在铁器时代,中欧人民的文化和宗教发生了变化,因此哈尔施塔特文化、拉坦文化和凯尔特文化这些术语仍然有助于区分该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元前13世纪至罗马帝国扩张从公元前 1 世纪开始,一直到中世纪。然而,这些术语掩盖了不同的西欧和中欧部落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些文化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叠以及其他这些特征的孤立和独特性。欧洲铁器时代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互动、贸易关系、战争和移民时期,而这一时期的活力并不适合像“La Tène”或“凯尔特人”这样的总称。因此,这些术语虽然有时有用,但应谨慎使用。

“‘LA TÈNE CULTURE’与凯尔特人的共同等式是不再可接受的。” - J.科利斯

“La Tène”一词的另一个问题是它已被广泛用作凯尔特文化的同义词,尽管它被记录为仅存在于一些凯尔特语民族所占据的地区,而其他地区则与凯尔特人,例如伊比利亚的非凯尔特人部分和讲日耳曼语的丹麦。此外,已经证明在 La Tène 文化到来之前就有说凯尔特语的人。正如历史学家 J. Collis 所指出的:“‘La Tène 文化’与凯尔特人的共同等式在方法论或事实基础上都不再可接受。” (在巴格纳尔,3851)。此外,“文化”这个词本身就具有误导性,因为“同上)。

物质文化

La Tène 文化的人们将珍贵的物品奉献给他们的神灵,这在后来的凯尔特文化(如英国)中经常这样做,将它们扔进水中,在这种情况下是纳沙泰尔湖。有证据表明曾经有一座木桥穿过湖的狭窄部分。这座桥要么是供品被放入湖中的平台,要么是这些物品连接在桥上,当文化衰退时,桥随后倒塌在下面的水域中。公元 1850 年代,当湖水被人为降低时,在湖中发现了第一批人工制品。发现包括武器和盔甲,如铁剑、剑鞘、长矛和盾牌,以及更小的物品,如胸针、动物雕像(尤其是狗、猪和牛),甚至是人骨。

将 La Tène 遗址结合在一起的特征之一是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显示了希腊和伊特鲁里亚艺术的影响。从爱尔兰到罗马尼亚,这种风格在整个欧洲大陆都很流行。

La Tène 艺术的特点包括:

程式化的面具和人物

弯曲的几何形状(S 形、螺旋形和对称形)

植物设计(尤其是棕榈和莲花)

对有翼马和狮鹫等奇妙生物的热爱。

La Tène 精英墓葬的挖掘发现了许多文物,如金环、武器、从地中海进口的商品和两轮战车。后一种车辆与哈尔施塔特墓葬中的四轮货车形成鲜明对比,La Tène 墓葬中丰富的武器也是如此。一个特别丰富的人工制品地点是德国黑森州的格劳贝格。在现场挖掘出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真人大小的砂岩雕像,有时被称为“格劳贝格王子”。这位手持盾牌的战士身穿锁甲外衣,戴着三枚吊坠的托克项链。他还戴着一个精致的头饰,被称为“叶冠”型。这尊雕像是在一个已经挖掘的坟墓附近发现的,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雕像佩戴的珠宝与墓中已故战士佩戴的珠宝相似。该雕像在格劳伯格博物馆展出。

移民

La Tène 山顶遗址在公元前 4 世纪开始被遗弃,包括珍贵和进口商品的墓葬变得越来越少(除了在文化存在的外围,例如在法国北部)。这可能与公元前 4 至 3 世纪的“凯尔特人迁移”有关,当时中欧的人民向南迁移,攻击罗马人等,并在黑海北岸和小亚细亚东部等地定居(在那里他们被称为加拉太人)。他们还从中欧向西移动到大西洋沿岸并进入英国。

与此同时,回到公元前 3 世纪末期的中欧西部,随着与欧洲大陆南部地区的贸易重新建立,拉泰纳文化蓬勃发展。特别是奴隶、毛皮、黄金和琥珀(从波罗的海民族获得)与南方文化进行了交易。德国南部多瑙河上的曼兴和法国中部奥弗涅地区的奥纳特等地成为主要的贸易中心。这种贸易在整个公元前 2 世纪通过引入硬币和大量发现的罗马酒双耳瓶得到证明。

衰退

然后事情开始变糟了。紧张关系的第一个症状很可能是由于对资源和贸易机会的竞争加剧而引起的,这是公元前 2 世纪和 1 世纪欧皮达的建立。oppidum是较大定居点的罗马名称,我们现在专门将其应用于防御工事,通常位于景观的高点或平原上的自然防御点,如河流弯道。防御工事通常由土方电路墙组成,有时还有外沟。Oppida不一定是永久占领的地方,尽管有些地方是这样使用的。相反,许多人在战争时期 ,用作避难所或作为集中制造车间和储存社区资源的安全场所。当罗马人开始着手征服时,这种敌对环境进一步恶化,从公元前 125 年开始,攻击高卢的阿维尔尼部落。朱利叶 斯凯撒随后在下个世纪中叶进攻并征服了高卢,帝国从那里继续扩张,将欧洲大陆人民同化到罗马文化中。然而,在爱尔兰和英国北部等更偏远的地方,拉坦文化的特征确实延续到了中世纪时期。

哈尔施塔特小镇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入选时间:1997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v)

地理位置:N47 33 34 E13 38 47

遗产编号:806

哈尔施塔特-达特施泰因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东部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萨尔茨卡默古特是奥地利的一个度假区,它从萨尔茨堡到达赫施泰因山山脉,跨越上奥地利州(80%)、萨尔茨堡州(7%)和施蒂利亚州(13%)。当地主要河流是多瑙河的支流特劳恩河。“萨尔茨卡默古特”的意思是“盐业商会的产业”,盐业商会负责管理哈布斯堡帝国的盐矿。哈尔施塔特城是这片美丽地区的文化中心,座落在达特施泰因山脚下,哈尔施塔特湖畔。

历史上哈尔施塔特-达特施泰因是商业和矿业城市。公元前2000年末期,由于盐矿的开掘,此地开始有人居住。在萨尔茨堡河谷发现了大量古迹,散落在今天哈尔施塔特城附近。由于盐矿业的发达,这一地区很早就取得了经济繁荣。大量优质建筑和艺术品遗迹表明了这一点。众多考古遗迹最终使得哈尔施塔特被确定为欧洲铁器时代的发祥地。

哈尔施塔特城沿着萨尔茨堡山脚下与哈尔施塔特湖之间的狭长地带伸展开来,从米尔巴赫开始,几个世纪积聚的矿渣堆一直延伸到湖水中,形成人工高地。晚期哥特式建筑围拢着三角形集市,显示这是哈尔施塔特的中心。旁边是天主教的圣玛丽教堂,它在1750年的大火中未遭破坏。与此对应,城市南部主要是18世纪,特别是1750年以后建造的晚期巴洛克式建筑。典型的哈尔施塔特建筑,狭窄而又高高耸立,与市内布局相得益彰。此外还有一些中世纪晚期的杰出建筑,如建于13世纪末的地下盐矿保护设施。

哈尔施塔特-达特施泰因·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是秀美异常的文化景致与重要的科技影响力的杰出体现。萨尔茨卡默古特以湖泊闻名,这里共有76个湖泊,像珍珠项链般串在一起。哈尔施塔特湖清流透底、闪烁着金光,在高山峡谷之中,象一条宽阔的绿色绸带。依山傍水的巴洛克式建筑紧挨着陡峭的高山斜坡,这些建筑物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程度,足以与这里的湖光山色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在萨尔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秀美的自然景观中,从史前时代起就有了人类活动。早在公元前2000年,人类就开始在这里开采盐矿。一直到20世纪中叶,这项资源一直是该地区繁荣昌盛的基础,这里的繁华从哈尔施塔特城(Hallstatt)的精美建筑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