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故居,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山阴路,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的出生地。这里不仅是茅盾先生的童年记忆,更是他文学创作的摇篮。如今,茅盾故居已成为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进这座文化瑰宝,探寻茅盾先生的生活足迹。
一、茅盾故居的历史背景
茅盾故居始建于1904年,是茅盾先生的曾祖父所建。当时,这里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弄堂民居。茅盾先生于1896年8月22日出生于此,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1927年,茅盾先生离开故乡,投身于革命和文学事业。1955年,茅盾故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经修缮后对外开放,成为一处纪念性博物馆。
二、茅盾故居的建筑特色
茅盾故居占地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具有浓厚的江南民居风格。故居由前后两进组成,中设天井。前厅为客厅,后厅为卧室,两侧厢房则为书房、厨房等。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屋面为硬山顶,瓦面为小青瓦。故居的外墙粉刷成白色,显得简洁大方。
1. 客厅:茅盾故居的客厅宽敞明亮,家具摆放整齐。墙上挂有茅盾先生的照片,以及他的著作《子夜》、《蚀》等。这里曾是茅盾先生与亲友聚会、讨论文学话题的地方。
2. 卧室:茅盾故居的卧室布置简洁,床上铺着传统的被子。墙上挂有茅盾先生年轻时的照片,以及他的家人合影。这里曾是茅盾先生休息和思考的地方。
3. 书房:茅盾故居的书房藏书丰富,墙上挂有茅盾先生的自画像。这里曾是茅盾先生创作、研究的地方。
三、茅盾故居的文化价值
茅盾故居不仅是茅盾先生的生活场所,更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在这里,茅盾先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子夜》、《蚀》、《林家铺子》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文学价值:茅盾故居见证了茅盾先生文学创作的历程,为后人研究茅盾先生的文学成就提供了实物依据。
2. 历史价值:茅盾故居是近代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我国近现代文学史具有重要价值。
3. 文化价值:茅盾故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瑰宝。
茅盾故居,这座承载着茅盾先生一生记忆的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人们探寻茅盾先生人生轨迹、了解近代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场所。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座故居,感受茅盾先生的精神风貌,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茅盾故居和纪念馆是不一样的。
故居,是指某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者说曾经的居所,房子。即故乡所在地的住所。
茅盾先生的故居著名的有两处,一处在北京,一处在乌镇。
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地,用声、光、电、图、实物等多方面来表现事件的精神。
茅盾纪念馆坐落在乌镇茅盾故居右侧,其前身是由邑绅严辰于同治四年创建的立志书院,通过文字及图片介绍一代文豪茅盾的光辉一生。
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横匾。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六间。西厢房原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室。东厢房为饭厅,其余为家属和服务人员住房。后院有北房六间和西厢房两间,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茅盾逝世后,前院开设了2个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400余件。后院正房室内保持原状:进门一间为起居室,北墙为1排书柜,书籍按其生前原样排放。书橱前为单人沙发1对。室内东侧临窗放写字台1张。起居室东有门通往卧室,卧室内正中横放小床1张,床左侧案几上堆放着写回忆录备查的旧时期刊以及他平时收集的剪报资料和晚年阅读的书籍。卧室的衣橱、七斗柜均为过去旧物。左侧靠墙的一个小衣柜上,安放着夫人孔德让的黑漆镂花骨灰盒。西首北房专辟为“茅盾文库”,内收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1987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圆恩寺后街13号院范围以内。
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东城、西城和宣武三个城区。这是因为当年北京的城圈儿不大,出了现在的二环路就算是城外了。
此外,老北京城的宅子有“东富西贵”、“北贫南贱”之分,东西城的房子院落普遍比南城北城好。而清朝时期,汉人不能在内城定居,城南成了进京赶考的举子和文人墨客居住的场所,老北京的会馆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宣武区。民国以来,当年住在豪宅大院的王爷和官宦的后代,纷纷卖房租房,以维持生计,所以,他们住过的宅子,成了名人或买或租的住所。北京的名人故居主要分三类:一类是中国当代革命史上名人住过的宅院。另一类是近代和当代的文化名人居住过,有的在此去世的房子。第三类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的宅子。这个名儿就复杂点了,名人有好名儿也有坏名儿,但总归说他是名人,如李莲英、段祺瑞、张作霖等,用现在的“中性”词儿说,这些人都属“历史人物”,或者说是“历史名人”。如李莲英虽然是形象并不好的太监,可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却不能小视,所以他的名字妇孺皆知。
目前,北京的名人故居,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两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
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处:鲁迅故居、毛泽东故居、李大钊故居、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朱彝尊故居(顺德会馆)、康有为故居、梅兰芳故居、程砚秋故居、齐白石故居、老舍故居、茅盾故居。
名人故居的确定
说起来,名人故居真是比较复杂。首先是有的名人不仅在一个地方住过,到底哪处应算故居,很难说。如李大钊生前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有五处,鲁迅在北京住过的有四处,老舍在北京住过的有十处。是不是凡是名人住过的地方都要算作故居呢?
从目前确认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来看,主要是以历史、文化、政治、住宅状况等因素来作依据的。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是蔡元培故居。蔡元培1890年中进士,以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被人们称为“学界泰斗”,官职也不低,但他非常俭朴,在北京任职多年,竟没置房,一直是租房住。他先后在西城、宣武、东城住过,仅惟独把东堂子胡同75号确定为他的故居,是因为他住在这个院时,恰值“五四”运动爆发。由于这是租住的房子,当年是东西各三进院的大宅门,后来分成了两个院子,蔡元培住过的几间房又接出来一间小房,但结构总算没大动,现为十几户居民住的大杂院。1984年它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东堂子胡同西口拆迁改造,此宅经政协委员建议保留了下来。
又如齐白石故居,最早定在东城区南锣鼓巷内的雨儿胡同13号院。此宅原是清朝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因他建宅子用了建皇宫的料,而且宅子的建筑形制又超越了等级,因此受到了参劾。此后,这个宅子就被分成几个部分出售了。13号院只是原宅的一部分,解放后被文化部买了下来,其中几间即由齐白石先生居住。后来齐白石住的房子被辟为故居和纪念馆,“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销,1986年这里又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齐白石早年先后在北京住过几个地方,如城南的龙泉寺,宣武门内的石灯庵等处。但他居住时间最长的是西城区辟才胡同内的跨车胡同13号院。从他50岁直到逝世,一直住在这个小院。这里不但是他的私人房产,而且他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并在此接待过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艺术家。把此宅定为他的故居,才是无可争议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老舍故居,据舒乙说,老舍先生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有十处,工作和接触过的地方更多。但最能反映他的生活和创作的地方是小杨家胡同和富强胡同,因此把前者定为老舍旧居,把后者定为故居,是比较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