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营,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登营,探寻那段尘封的往事。
一、文登营的由来
文登营,位于山东省文登市,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设立。它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清两代北方海防的重要据点。
据史料记载,文登营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文登营主要负责防御倭寇,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
二、文登营的历史地位
文登营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与辉煌。
1. 明朝时期
在明朝时期,文登营是抵御倭寇的重要据点。倭寇侵扰沿海地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文登营的士兵们英勇作战,多次击退倭寇的进攻,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2. 清朝时期
清朝时期,文登营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文登营的士兵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精神和战斗力。
三、文登营的军事布局
文登营的军事布局非常严密,由多个营区组成,包括城墙、炮台、烽火台等设施。
1. 城墙
文登营的城墙高大坚固,周长数里,设有多个城门和炮台。城墙内外设有壕沟,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
2. 炮台
文登营的炮台分布均匀,装备了各种火炮,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
3. 烽火台
文登营的烽火台用于传递信息,一旦发现敌情,便点燃烽火,向其他营区报警。
四、文登营的历史遗迹
如今,文登营虽然已经不再是一个军事据点,但它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成为了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
1. 文登营城墙
文登营城墙是文登营历史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城墙上的炮台、城门等设施依然保存完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2. 烽火台
文登营的烽火台位于城墙的最高处,是文登营的重要信息传递设施。如今,烽火台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它的存在仍然让人感叹历史的沧桑。
五、文登营的文化传承
文登营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但它的精神却得到了传承。文登营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 爱国主义教育
文登营的英勇事迹被编入各种教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2. 旅游景点
文登营的历史遗迹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总结
文登营,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军事据点,如今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但它的故事和记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铭记历史,传承文登营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朱元璋当吴王时,就开始设卫,主要是设亲兵卫。后来地盘占到那里,就把卫设到那里。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敌对势力基本消灭,国家基本统一,政权初步稳定,明王朝该设的卫基本都设了。山东设立宁海卫(牟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四个卫。可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在山东沿海增设七个卫,并派魏国公徐辉祖来山东督建。相继设立的卫有鳌山卫、威海卫、成山卫(荣成)、靖海卫(荣成)、大嵩卫(海阳)、灵山卫(胶南)、安东卫(日照)。设这些卫的目的就是保卫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扰破坏。明朝初年,这些卫均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司直接指挥。
到明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营,做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即墨),二是文登营(文登),三是登州营(蓬莱)。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所,即墨营管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共四个卫和石臼、夏河、胶州、浮山、雄崖、海阳六个千户所;文登营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和四个千户所;登州营管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卫三个卫和三个千户所。营中设把总(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武职官员。把总为各营长官,与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同掌管总营事。这样在明初山东半岛东部先后设立完善了营、卫、所防御倭寇的军事体系。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各营能就近快速地传达军令,便于各卫、所及时策应,以应对海上的突发侵扰事件。
文登营于1427年设于文登城,驻马步兵1000余人,与各卫策应。文登营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东部沿海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文登营的职官“把总”“指挥”大多是将军级,授“护国大将军”衔,有的官至二品。文登营及各卫在抵御倭寇对中国东部沿海的入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35年,文登营迁于城东5公里处修筑了营盘。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到文登营巡视海防时,曾留下“齐东重镇”,“东海名藩”的题词。
过文登营
戚继光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又,后两句亦作: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文登营镇所辖各村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明宣德十年,文登营由文城西门迁至此,原居民多为官兵家属,现有833户。翻身庄在明末由张姓迁入守墓地,1945年改名为翻身庄,现有59户。院夼清中期邓姓定居,有如庭院的三面环山,共60户。五岔口则是清中期陈姓从大沟村迁来,位于山口交汇处,36户人家。
白果树村在明中期,丁姓从丁家洼迁至白果树下,村名由此而来,现有人口130户。止马岭明初姜姓来此建村,原名芝麻岭,汤泊为其一部分,有260户。合板石村是清康熙时方姓建立,村名源于天然石板,共104户。李家夼明末张姓从麦疃迁来,有63户。
前后驾山在清初由王姓和于姓分别建村,分称前驾山(150户)和后驾山(250户),马姓众多。赵家产明洪武四年赵姓定居,102户人家。于家产元末由于姓建立,有82户。杨家产则在清康熙时由吕姓建庵,乾隆时杨姓入,改名为现在的64户村落。崖东头吴姓171户于清康熙时期迁至山崖东头。
单鲍产村明中期鲍姓和单姓相继迁入,1945年合并为160户。林家泊明末林姓来此建村,现80户。柳家庄由柳姓和姜姓建立,1938年合并,包括五里屯等村落,共273户。马格庄清康熙时毕姓建毕家庵,乾隆时以马姓官员繁多而改名,81户。
其他的村落如起家夼、张皮、峰北、崖子头、杜家泊、营西、教场东、庵后2村、乔家庄、沙河子、于冼庄、牟家庄、杜梨2村、侯家庵、丁家夼、漩夼、营前、姚家疃、营南、南庄、东屯、张家洼、何家店、范家店、姜家庵、林家店、沙里店、姜家窑、黄家岭、永泉庄、墩前等,各自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口数量,构成了文登营镇丰富的乡村风貌。
扩展资料
文登营镇地处文登市区东部,是新城区的承接点,该镇辖7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07万人,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3057公顷。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4亿元,财政收入10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文登营镇历史悠久,镇内发现的胶东地区最大的古猿人遗址距今达4000多年,镇驻地是明清两代胶东地区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地,也是著名的天福山起义的发生地。
沙里店龙山文化遗址
位于沙里店村北200米的丘岭上。发现于1974年,是目前胶东地区最大的古人类遗址。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2米,采集的遗物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斧、矛等,陶器有鼎、罐、盆口沿残片及鼎足等,器物纹饰有附加堆纹、弦纹等,黑、灰陶较多,属龙山文化类型,距今约4000~4800年。1977年12月,沙里店古遗址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坐标于沙里店古遗址内。
文登营古城
文登营镇驻地是明清两代胶东地区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被誉为“齐东重镇”“东方名藩”。明宣德二年(1427年),为防御倭寇,建文登营于文城西关,以节制成山、靖海、威海三卫。宣德十年(1435年)迁入此地,文登营名由此而来。营筑土墙长约3华里,高8尺,设东、南、西3门,土城早圮,1950年后只存南门。门额内外各嵌石匾一块,内刻“齐东重镇”,外镌“东方名藩”,均长80厘米,宽42厘米,各匾左右皆有竖书小字,因年久风化,难以辨认。据传,为明代抗倭名将、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所书。戚继光曾巡视文登营,写下一首《过文登营诗》:
冉胄双幡度海涯,晓烟底拥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年华。
文登营设把总或守备(兼总指挥),指挥节制成山、靖海、威海三卫及宁津、寻山、百尺崖三所。因三卫各处一隅,不相统属,文登营地处三卫之中,既是军事指挥机关的大本营,又是军械给养供给基地。营设武库,贮甲胄、藤牌、枪炮、戈矛、旗鼓等。卫所防区共筑堡21座、炮台6座,有大小炮89门,军官246人,各种兵丁6174人,嘉靖后兵员略有减少。清宣统三年(1911年),文登营最末一任都司杨飞鹏畏于革命军而逃之夭夭,至此文登营废除。
天福山
境内天福山位于文登城区东20公里处,坐落于群山拱卫之间,总面积2000公顷。环境僻静,林木茂密,山泉甘冽,空气清新,四季景色美不胜收,犹如世外桃源,自古有“天赐福地”之称,故名天福山。今被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抗日战争初期,天福山是中共胶东特委的活动中心,被誉为“小苏区”。特委书记理琪隐藏在天福山沟于家村,领导胶东地区抗日救亡活动,撰写了《告胶东同胞书》。1937年12月24日,理琪和胶东特委率领80多名抗日骨干,在天福山上举行了威震胶东的天福山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点燃了胶东地区抗日烽火。1938年2月13日清晨,理琪、林一山、宋澄等率领一大队攻下牟平城,俘虏伪县长以下100多人。上午10时,一大队撤出牟平城,11时许,理琪等负责人在城南雷神庙开会,遭到从烟台赶来的日军包围,双方激战至黄昏。打死打伤日军50余人,理琪等人英勇牺牲,这是胶东军民与日军的第一次作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天福山起义部队后来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55团、61团和63团,成为胶东人民武装的基础。后发展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41、31、32等四个野战军。天福山起义的文登籍骨干刘仲华、张玉华、刘汉、张序芝等,后来都成为我军将领,担任军中要职。
为纪念天福山起义,1973年,文登县政府在天福山修建了纪念塔和遗址管理所,建起了有297名烈士的陵园。纪念塔上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郭沫若手书“天福山起义纪念塔”。遗址管理所陈列有理琪烈士用过的手枪、文件袋及起义的大刀、宣传品等珍贵文物,有革命烈士文字、图片简介等。特委会会址、起义大会会址、插旗址等均设纪念碑。1962年8月26日,郭沫若亲临天福山,写诗一首:
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
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
万代东风吹海陆,一方化雨仰宗师。
文登多少佳儿女,接力还须步伐齐。
为纪念天福山起义,1952年,在天福山脚下创建天福山中学,郭沫若题诗志贺。1980年,山东省政府将天福山革命遗址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山东省林业厅批准建立天福山森林公园。2004年7月,在此增建文登党史馆。天福山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威海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