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图里河(伊图里河 天气)

天气预报 (4) 16小时前

伊图里河,这条蜿蜒流淌在非洲大陆上的河流,承载着这片土地的生命与希望。它穿越丛林、山谷,滋养着两岸的生灵,也见证了非洲的历史变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条充满神秘色彩的河流,感受它的魅力。

一、伊图里河的概况

1. 地理位置

伊图里河位于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发源于赞比亚的乌卢韦湖,流经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和乌干达三国,最终汇入刚果河。全长约1,540公里,流域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

2. 水文特征

伊图里河流域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充沛,河流径流量较大。河流上游地区植被茂密,水质清澈;中游地区地形复杂,河流蜿蜒曲折;下游地区河面宽阔,水流平缓。

3. 生态环境

伊图里河流域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河岸两侧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栖息着众多珍稀动物,如大猩猩、黑猩猩、河马等。河流还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二、伊图里河的历史与文化

1. 历史变迁

伊图里河流域历史悠久,曾是古人类活动的中心。据考古学家研究,这里曾出现过多个文明,如刚果文明、布隆迪文明等。在殖民时期,欧洲列强纷纷侵入,对这片土地进行掠夺和破坏。

2. 文化传承

伊图里河流域的居民以巴刚果族为主,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巴刚果族人以捕鱼、狩猎为生,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河流在他们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被视为生命的源泉。

三、伊图里河的生态保护

1. 水资源保护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伊图里河流域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威胁。为了保护这一重要水资源,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水污染。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了保护伊图里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多项保护项目。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捞等。

3.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是伊图里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鼓励他们参与保护工作。

四、伊图里河的未来展望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未来,伊图里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重要任务。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生活用水。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也要注重其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3. 国际合作

伊图里河流域涉及多个国家,加强国际合作对于保护这一重要流域具有重要意义。各国应共同参与,共同维护伊图里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伊图里河,这条非洲大陆上的生命之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携手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让伊图里河继续流淌,为非洲大陆带来生机与活力。

伊图里河的伊图里河水系

伊图里河属额尔古纳河水系二级支流,河流主流发源于大兴安岭主脉西坡喀喇其林场卜奎沟,大小支流共40余条,主要支流有图里河,河流主流全长96.6km,流域面积1122平方公里,河宽20~50m,水深为1.0~1.5m之间,平均流速为0.5~1.0m/s,年水位变幅在0.5~1.0m之间。

伊图里河流域面积湿地资源丰富,拥有3万公顷天然湿地资源,伊图里河源头有若干大型天然湖泊群,水质清洌,绿树葱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与林海碧波交映,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天堂。

伊图里河对维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安全,保障伊图里河湿地、图里河湿地、根河湿地、额尔古纳边境水系的生态、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3年12月国家林业局在伊图里河源头设立内蒙古伊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为保护伊图里河源头、额尔古纳边境水系的生态安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伊图里河的历史沿革

伊图里河地区历史沿革

早在公元七世纪唐代,额尔古纳河流域(当时名望建河)东南岸幽深密林中(即今牙克石市北部伊图里河、图里河一带),留下了蒙古、达斡尔族活动的踪迹。大兴安岭西北麓,包括根河市(原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市(原额尔古纳右旗)、鄂伦春自治旗(原鄂伦春旗)、牙克石市北部(原喜桂图旗)、黑龙江省漠河县、呼玛县以及俄罗斯后贝加尔边疆区广大山区,均为被称作“使鹿部”的鄂温克猎民近代狩猪区。他们世世代代牵着驯鹿在深山密林中游猎,足迹踏遍了这一地区山山水水,因此,到处留下了内容丰富、为数众多的鄂温克踪迹与文化。今牙克石市北部伊图里河广大山区曾是鄂温克猎民和鄂伦春猎民游猎的结合地区,鄂温克猎民中的固德林氏族一部长期在这一带狩猎。

清代,伊图里河地区属大清帝国黑龙江省呼伦贝尔部辖区,只有少数鄂温克猎民和鄂伦春猎民游猎,无固定人员居住。

民国时期,伊图里河地区属民国额尔古纳左翼旗辖区,只有少数鄂温克猎民和鄂伦春猎民游猎,无固定人员居住。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开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952年在此设立图里河森林工业局伊图里河作业所。

1953年5月17日,伊图里河作业所从图里河森林工业局分出,成立伊图里河森林工业局。1953年7月1日,伊图里河森林工业局正式宣告成立,后改称为伊图里河林业局。

1955年8月,成立伊图里河区政府,隶属喜桂图旗(现牙克石市),政府设在伊图里河伊东。

1958年10月,改称伊图里河镇人民公社委员会,隶属喜桂图旗(现牙克石市)。[16]

1959年至1962年,伊图里河镇与伊图里河林业局合并办公,政企合一,1962年后政企重新分开。

1968年,改称伊图里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隶属喜桂图旗革命委员会。

1969年8月,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伊图里河镇随呼伦贝尔盟一并划入黑龙江省。

1975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下((75)铁人字406号)文件,批复成立伊图里河铁路分局,1975年6月1日,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正式宣告成立,分局机关设在伊图里河伊西。

1979年7月,呼伦贝尔盟划回内蒙古自治区管辖,伊图里河镇随呼伦贝尔盟一并划回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5月,改称伊图里河镇人民政府。

1998年11月13日哈尔滨铁路局宣布,将伊图里河铁路分局撤销编制,并入海拉尔铁路分局,在原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处设置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铁路分局伊图里河铁路地区办事处,监督原分局管内各生产单位的运营。

2006年5月,为适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需要,伊图里河镇撤镇设街道办事处,改为伊图里河街道办事处,政府行政职能划入图里河镇。

2010年12月,被上级党委、政府批准恢复伊图里河镇建制,沿用至今。

2016年7月28日,伊图里河镇人民政府机关由伊东中央街迁至伊西中央街(伊西铁西路39号)。

伊图里河的介绍

“伊图里河”河名、地名、林业局名(蒙古语:ᠶᠬᠡᠲᠣᠯᠢᠭᠣᠤᠯᠪᠠᠯᠭᠠᠰᠤ,中蒙通用转写:Yxe Toliɡoul balɡasu)。伊图里河是蒙古语“伊和图里”的音变,指“河水清明如镜”之意,“图里”在蒙古语中译为“清澈”的意思。伊图里河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管辖,东西长63余km,南北宽35余km,地理位置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中部西北坡,海拔733米,东经 121°27′51″~122°24′47″,北纬50°30′57″~50°52′21″的原始森林腹地,位于我国北部边陲的林城牙克石市最北端,牙林铁路238公里处,全镇辖区面积113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0人。伊图里河东接鄂伦春自治旗,南连牙克石市,西、北与额尔古纳市、根河市毗邻。伊图里河处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属于高寒地区长年冻土地带,属寒温带(亦称:亚寒带)气候特征,气候严寒,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凉短促,秋季转瞬即逝,冬季严寒漫长,平均年积温1235.2°C,平均相对湿度70%,年降水量400~500mm,无霜期为90d左右,年平均气温-5°C,历史最低气温-53℃1,排列全国最冷的地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