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祠(司马迁祠景区简介)

旅游资讯 (12) 2周前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纪念地。作为一部千古绝唱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司马迁祠不仅是一座纪念先贤的圣地,更是一座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瑰宝。

一、司马迁祠的历史渊源

司马迁祠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记载,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被汉武帝贬为庶人,在流放途中,他立志完成《史记》这部千古绝唱。在流放期间,司马迁曾寓居韩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当地百姓在司马迁寓居之地修建了司马迁祠。

二、司马迁祠的建筑特色

司马迁祠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古代建筑特色。祠内主要建筑有山门、拜厅、大殿、墓碑等。山门为四柱三楼式建筑,古朴大方;拜厅为歇山顶式建筑,气势恢宏;大殿为硬山顶式建筑,庄严肃穆。整个祠堂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三、司马迁祠的文化内涵

1. 历史价值:司马迁祠作为《史记》的诞生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它见证了司马迁完成《史记》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我国古代历史学的发展。司马迁祠不仅是一座纪念先贤的圣地,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2. 文化价值:司马迁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了司马迁的崇高品德和坚定信念。司马迁祠成为人们缅怀先贤、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3. 教育价值:司马迁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它教育人们要学习司马迁的崇高品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司马迁祠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历史,传承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司马迁祠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司马迁祠在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韩城市政府加大对司马迁祠的保护和修缮力度,使之成为一处集旅游、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司马迁祠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

司马迁祠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司马迁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也要加强对司马迁祠的保护和传承,让这座历史瑰宝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司马迁祠景区简介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

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据韩城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采灵芝于陶渠水之阳,改名芝水。至今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遗址,2014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

建筑格局: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第二坊上书“龙门才子故里”六个字,第三坊上书“河山之阳”四个字。

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祠庙的第三台上有献殿和寝宫,内祀司马迁的塑像。塑像方脸长须,双眉入鬓。殿宇和山门都是宋代的建筑结构。祠内还保存有许多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司马迁墓和祠

司马迁祠的人文历史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夏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慕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又据县志载:“水经注:子长墓有庙,庙前有碑。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太史公曰:迁生龙门,是其坟虚所在矣。”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

司马迁的祖先,司马迁在自序中说:“昌(高祖)生无泽(曾祖),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祖),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今嵬东镇有高门村,高门村南距祠墓约四华里有司马迁先茔。

大规模扩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这次扩建由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老扬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没有几天,就填起堂基长9.6丈,宽5.6丈,把明堂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右岸用灰砖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也填沟数丈为神路,并用砖石砌成九十九层台阶,拾级而上,高入云表。

从建筑角度讲,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这座宋代建筑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地区建筑上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太史祠墓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太史祠极为重视,加强保护。1956年8月6日,省人民政府公布司马迁祠墓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7年拨款进行了重修。1982年国务院公布司马迁祠为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韩城市于1973年6月成立了“司马庙文管所”。1978年以来先后将韩城市境内的彰耀寺、三圣庙、禹王庙、河渎碑、兴善寺山门搬迁至祠内。形成古建筑群。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国家又投资230万元对祠台和北坡进行了加固维修。

关于司马迁祠的诗句

1.“葬临韩义坡”是哪首诗的句子

韩城市芝川镇之高坡,为黄河穿越山陕高原的出山口,黄河即在脚下,故曰“压黄河”。

⑤ 水:横贯韩城东西的一条河流,从司马迁祠墓之东充入黄河。汉武帝当年曾从芝川渡河祭地于后土祠。

此诗为英宗治平元年(1064)所作,曾任韩城县知事。这句说:古称大地为后土。

[注释] ①龙门。这句说:在今陕西韩城市北六十华里处。

司马迁祠墓即在此坡之侧。 ⑦一言,葬临韩奕坡②。

荒祠临后土③。”即指司马迁生在西汗关中左冯翊夏阳县,今在韩城市。

②韩奕坡,以山顶平直如梁而得名。这句说:梁山也为司马迁露出悲惨的神色:坟墓。

司马迁墓在黄河西岸,登上祠墓东望,相对如门,故名龙门,此处指后土祠。后土祠在山西省万荣县西黄河岸边之庙前村,与司马祠隔河相望! [作者简介] 李奎,北宋太常博士:“迁生龙门,孤冢压黄河④。

水愁声远⑤,梁山惨色多⑥: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而遭到腐刑。 ⑧汉君:指汉武帝刘彻。

这句说。 一言遭显戮⑦,将奈汗君何⑧。

这句说:司马迁祠与后土祠为邻。 ④冢,今名司马坡。

其山名龙门山,两岸山势陡峭。显戮:明正内刑葬临韩奕坡 司马太史庙 (宋)李奎 生在龙门境①: 水也为司马迁的不幸遭遇唱着悲歌远远流去。

⑥梁山:韩城西部纵贯南北的山:指司马迁替李陵兵败被匈奴俘虏而辩护。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

《太史公自序》云。 ③后土。

2.司马迁祠导游词400字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

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

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

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

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

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制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

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

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

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

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

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

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

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一派俊秀河山!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

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置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横批是:“文史祖宗”。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

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时,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

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制定历法。

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制定了“太初历”。

“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

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

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

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

因。

3.关于司马迁祠的作文

行走在韩城,庙宇楼阁,行宫故居,历史古迹迹众多,苍松古柏也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耐人寻味,而我总以为它的厚重,源于司马迁。但凡来韩城的人,是绝不会错过游司马祠的。

从韩城芝川镇向东,沿着一条宽阔明亮的柏油大道向前走,越过两边民居,眼界豁然一亮,放眼南望,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上面翠柏茂松、郁郁葱葱,若隐若伏的祠宇躺在翠柏的环抱之中。

走过芝秀古桥,一座高大的砖木牌坊映现眼前,遒劲有力的“汉太史司马祠”几个大字熠熠生辉,踩着青石铺砌的进山之路,踏上十几个台阶,便是正门,门匾一行隶书“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字体格调清雅,气息高华。进入大门,青石铺砌的小径,迤逦蛇行,直通山顶。道旁青松挺拔,耸入苍穹,松间的山雀清脆的鸣叫给山上带来一片静谧。

4.司马迁祠墓的题词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1957年得到大修,面貌焕然一新,前来韩城的游客,首先要来这里瞻仰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祠墓。登上司马坡之巅,眼前雕龙画栋,身旁古柏参天,风光迷人。东有滔滔黄河,西有巍巍梁山,南可见魏代长城,北可见芝水长流。1958年考古学家、诗人郭沫若为司马祠题诗,并铭刻在新立石碑上,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识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铱,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前面提至献殿中挂有“文史祖宗”的匾额,这是在民国初年司马迁的后裔送的。距司马迁祠5公里的兔东乡徐村是司马迁的故里,村里有司马迁祠堂等古迹。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二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前些年记者前来采访,问起他们的姓氏,得到的回答是:司马迁受刑入狱,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为什么要改“冯”和“同”两姓呢?回答说:司马迁遭厄运时,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同”、“冯”二字皆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不仅“冯”、“同”两姓以先祖光辉史迹自豪,整个韩城人也以司马迁骄傲。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名人,市区建有宽畅的“太史大街”。在该街的西端的广场中,竖立着司马迁青铜塑像。

5.韩城名胜古迹的诗词对联

韩城太史祠联

上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凌霄汉;

下联: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羸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

到此最高,看芳树春流,一览兼收秦蜀景;

何须更上,诵好山云影,五言已尽宋元诗。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

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沙,想见冰心。

郭沫若为司马迁祠题词:

“龙门有灵秀,锤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韩城自述:

史公一语定乾坤;黄河两岸永合欢。

韩城一书院联:

山起水起人文起;钟声铃声读书声。

—— 先这些了,花了点时间找来打字的,希望你满意。

6.关于司马迁的对联集锦

“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就是一副典型的歌颂司马迁的对联,这幅对联也是写在韩城司马迁祠的名联。

虽然这幅对联的作者已经不可考,但这幅对联却极好的总结和赞扬了司马迁的一生。正如对联所写,司马迁性格刚正不阿,为著成史书而隐忍发愤,终于将历史光明照耀了后世,自己更是名垂青史。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这幅对联出资蒲松龄,同样是描写了司马迁一生的命运和他不朽的成就。

意思是司马迁虽然遭受宫刑并被关进监狱,但他忍辱负重发奋写书,用千秋史笔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蚕室指的是专门用于关押刚刚被阉割犯人的地方。

“忍辱明志,洞穿历史,遣语措词,写尽春秋,绝笔文萃彪千古;求实辨非,勘破迷离,存真去伪,解读生死,豪雄佞奸露本容。”这是余震宇题司马迁祠的一副对联,同样是写尽了司马迁一生的悲惨命运与他隐忍著书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