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炮台(大沽炮台怎么读)

旅游资讯 (11) 2周前

大沽炮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区,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我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英勇抗争。本文将从大沽炮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历史事件以及其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揭示大沽炮台的历史价值。

一、大沽炮台的历史背景

1.地理位置

大沽炮台地处华北平原东端,濒临渤海,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海防要塞。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2.历史沿革

大沽炮台始建于明朝,后经过多次扩建和加固。清朝时期,大沽炮台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海防要塞之一。

二、大沽炮台的建筑特点

1.结构独特

大沽炮台采用砖石结构,分为炮台、炮垒、弹药库、营房等部分。其中,炮台是主体建筑,炮垒、弹药库、营房等辅助设施环绕炮台四周。

2.防御功能强大

大沽炮台设有各种火炮,包括岸防炮、海防炮、山炮等,能够有效抵御敌军的进攻。炮台还设有暗道,便于士兵快速转移和隐蔽。

三、大沽炮台的历史事件

1.中法战争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舰队进攻大沽炮台。在民族危亡之际,我国士兵英勇抵抗,击退了法军的进攻。

2.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大沽炮台的保卫战中,我国士兵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壮烈牺牲。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大沽炮台再次成为抗击侵略者的前线。在此次战斗中,我国士兵以顽强的毅力,击退了八国联军的进攻。

四、大沽炮台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1.民族精神的象征

大沽炮台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英勇抗争,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2.历史见证者

大沽炮台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沽炮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沽炮台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遗迹,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大沽炮台的历史价值,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沽炮台是什么的地方

大沽口炮台是天津市塘沽区的历史遗址。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于渤海的交汇处。大沽口是北方的海防要隘,自古就是入京的水道咽喉,历史上被称为“津门之屏”。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为了抵抗倭寇,开始在此筑垒设防。

来历

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两岸各建炮台1座,南岸炮台位于东大沽以东,称南炮台;北岸炮台位于于家堡以南,称北炮台。

清咸丰八年(1858年)增设海口六营,于大沽口南北两岸修筑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二座,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炮台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高10-15米,周围筑堤墙,沿墙修盖土窖,布满了枪门炮眼,堤外挖有壕沟,置有木栅栏。

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在大沽、北塘等处又增建若干炮台,到光绪十年(1885年),大沽共有炮台52座。

天津大沽口炮台导游词3篇

篇一:天津大沽口炮台导游词

各位游客好!

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闻名中外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大沽口炮台遗址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中国近代使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前哨阵地。大沽口炮台曾与文州虎门炮台遥相呼应,共同捍卫我们祖国的南北大门。

大沽口炮台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到此凭吊,激发心中的文爱国主义热情。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解放前后曾两次亲临大沽口炮台,1919年3月,毛主席送赴法勤工俭学的 留学 生去上海。由北京出发,专程到天津下车到大沽口炮台参观凭吊,并和同志们畅谈祖国未来以及个人的远大理想。1954年4月23日,毛主席视察天津新港碱石后再次来到大沽口炮台并留影纪念,体现了伟人对大沽口炮台的重视和关心。

游客们,我们现在参观的是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它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文字、图表、历史照片、实物赞美财现了大沽口炮台的历史过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石牌坊上的“海门古塞”四个大字,它将把我们带到那 遥远的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目睹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践踏分割祖国母亲的躯体,以及中华儿女是如何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用自己血肉之躯组成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不倒长城。为了纪念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先烈,市政府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建立了“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碑”,它镌刻着中国民不畏列强,抵御外侮的英勇史迹和光荣传统。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为国献身的英烈永垂不朽!

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发生在1858年1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为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侵略者公然叫嚣“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取胜,即占领天津直接威胁北京”。5月份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将士奋起反抗,击沉敌舢舨4只毙敌近百名,法军炮艇“霰弹”号受重创,艇长被击毙。正当守台将士与敌人艰苦鏖战之际,手握兵权的直隶总督谭廷襄,布政使钱昕和却临阵脱逃,致使守军士气大挫。英法帝国主义乘机攻取大沽口炮台,第一次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北方大门,迫使清政府同沙俄、美国、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率舰队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清政府当即照会侵略军,换约可带少数随员由北塘登陆进京。但英法侵略者恃强成性,执意从大沽口登陆,武装护送公使进京,并于6月25日下午炮轰大沽口炮台,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海战。中国军队被迫开炮自卫,新修建的大沽炮台发挥了强大的威力。结果进攻者完全失败。远征队只得退却,并且在战斗中损失三艘英国战舰,英军死伤464人、英军官死5人、伤23人。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也是当时英帝国主义在亚洲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

在这次战役中,清军将领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当时史荣椿守南岸中炮台,龙汝元守北岸前炮台。他们“奋勇先登,亲然巨炮,击中夷舰。”不幸的是二位爱国将领先后中炮,为国捎躯。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沽口炮台是同治、光绪时期修建的后经“庚子事变”遭到八国联军破坏而残存下来的遗址。

我们现在在登上的炮台是大沽口炮台“威、镇、海、门、高”五座炮台之中的“威”字炮台,也是当时惟一的一座圆形炮台。始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炮台高20余米,马道长57.5米,炮台顶面直径30余米。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进行修复。这里陈列的铁炮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前膛炮,火药从炮口填入,然后入入球形炮弹,用火种点燃,引信炮弹即打出,炮弹是实心的,打到目标只能砸一个洞。前面的四门铁炮是从炮台附近挖掘出来的,炮膛都已残缺,这是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第八款规定:“拆毁大沽口炮台”而人为破坏的,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中间的大铁炮是根据历史资料重新仿制的。

大家都知道,天津历来是是北京的门户,而大沽海口又是“津门之屏”,自明代初期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大沽海口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世宗为防倭患,开始在大沽口“宿重兵”并设置“铜铁大炮”。自此,大沽海口正式设防。当时置放大炮的炮位就是大沽口炮台的原始雏形。

至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两岸各建炮台1 座,南岸炮台位于东大沽以东,称南炮台。北岸炮台位于于家堡以南,称北炮台。两座炮台皆青砖砌就。炮台高5米,宽3米,进深2米。这就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

纵观大沽口炮台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近百年,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 教育 后人“勿忘国耻”,牢记“落后挨打,科技兴国”的信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

游客们,参观大沽品炮台遗址活动今天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愿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大沽口炮台遗址已列入塘沽区旅游规划项目之一,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还要重修“双忠祠”、建海战纪念馆和演练场,逐步建成集文物保护、遗址展示、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于一体的炮台公园。欢迎大家携家人和朋友再次来这里参观和享受。谢谢大家,再见!

篇二:天津大沽口炮台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和大家介绍一下!

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

炮台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代多次进行修正。中国军民册曾在这里多次浴血抗击外国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华战争使天津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开辟为通商口岸;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拆毁了大沽口炮台。在1997年将炮台遗址整修对外开放。

大沽口炮台现存炮台3座,以威、镇、海三字命名。大沽口炮台已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的重要遗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篇三:天津大沽口炮台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和大家介绍一下!

在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炮台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鸦片战争前后更加大规模扩建,咸丰八年(1858年)为加强海防,确保京城安全,清朝政府在南、北两岸修筑“威”、“镇”、“海”、“门”、“高”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防务不断加强。近代随着国外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战略要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率部坚守炮台,与英军激战,大部分爱国官兵壮烈殉国,史称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为确保他们在中国横行,强行拆去了大多数炮台,后来只残留有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整修后向公众开放。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解放后,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不断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先后投资500余万元,新建3D影院,升级改造服务中心,扩建遗址纪念广场,开辟游客休息区域,增设多媒体影视播放、触摸屏历史资料展示以及临时展览等,并为游客提供饮用水、报纸、杂志等服务。

天津大沽口炮台导游词相关 文章 :

1. 天津古文化街导游词

2. 天津导游词

3. 天津市鼓楼导游词范文

4. 天津海河导游词

大沽口炮台遗址简介

大沽口炮台,被誉为“南有虎门,北有大沽”,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鸦片战争前后,炮台规模进一步扩大,尤其在咸丰八年(1858年),清朝政府为加强海防,确保京城安全,于南北两岸修建了威、镇、海、门、高等多座大炮台和小炮台,增强了防御力量。近代以来,大沽口因战略位置重要,成为列强侵略的焦点,其中,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尤为显著,提督史荣椿率军英勇抵抗,但大部分官兵以身殉国。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沽口炮台大部分被拆毁,仅剩南岸的“威”字和“海”字炮台以及北岸的“方”炮台得以留存。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经过整修后对公众开放,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新时代,遗址博物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升级,包括新建3D影院、服务中心、扩建纪念广场,增设多媒体设施和服务,如游客休息区、历史资料展示和临时展览等,以提供更完善的设施和便捷的服务。

2013年2月16日,大沽口炮台遗址经过严格评定,荣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国家AAAA级景区称号,进一步提升了其旅游和教育价值,成为天津市民和游客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场所。

扩展资料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原置于海河南北两岸,素称“津门之屏”,战功显赫;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 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